今天给各位分享区块链货币市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区块链货币的最新技术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区块链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区块链发展至3.0,应用探索是现阶段目标
根据IDC定义,区块链是指记录信息和数据的分布式账本。该账本存储于对等网络的多个参与者之间,参与者可以使用加密签名将新的交易添加到现有交易链中,形成安全、连续、不变的链式数据结构;从数据的角度来看,区块链是一种不可能被更改的分布式数据。
2008年,一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的文章,标志着比特币的诞生,全球区块链行业也就此拉开序幕。发展至今,区块链已经从1.0发展至了3.0,从数字货币为特征,发展至应用探索阶段。
各国纷纷政策支持,中国积极推动区块链产业发展
区块链诞生以来,各国政策基本持支持态度。其中,英国、美国等地区对于区块链的政策补贴较为突出,如美国国土安全部多次向区块链技术公司颁发研究合同,英国则是国家层面设立基金进行支持等。法、德等国家对区块链发展持谨慎观望的态度,仅在技术发展方面较为支持。中国方面,中国积极支持区块链行业的发展,出台了《“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2018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区块链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能。不过另一方面,我国明确禁止数字货币,对于数字货币市场和技术应用一直重点监管。
融资市场仍未回暖,中国融资金额逊色美国
根据零壹智库统计,2018年全球区块链项目融资总金额达到416亿元,共计融资452笔。数据显示,2018年1月-8月,全球区块链融资情况相对活跃,8月一度达到104亿元;不过,2018年8月以后,资本市场显著疲软,盖因加密货币市场大幅下跌。
2019年上半年,全球融资总额约165亿元,融资笔数达到217笔。其中,2019年5月单月融资金额高达80亿元,主要是由于5月份货币交易所Bitfinex发行了平台币LEO并获得一笔10亿美元的融资。而Bitfinex进行这轮融资主要是由于多国监管部门冻结了Bitfinex的比特币资产,为缓解承兑压力而进行融资。若剔除该笔融资,2019年上半年区块链项目融资均低于20亿元,区块链项目融资市场仍未回暖。
从各国情况来看,中美两国的区块链资本市场相对活跃。融资数量方面,2019上半年,中国在融资数量上领先,数量达到71笔,但融资金额却远远落后于美国,仅为25.6亿元,而美国在融资数量略逊色中国的同时,融资金额却高达118.1亿元,大幅领先于其他国家,说明我国区块链融资项目单项金额较低,较为成熟的,投资价值高的融资项目还有待挖掘。
我国专利全球领先,但缺乏关键技术研究
截止至2018年,我国区块链行业相关技术专利已达到1001项,位居世界第一,大幅度领先于美国(138项)。不过,尽管数量上领先,我国区块链技术大部分围绕着加密数字货币、钱包、存证溯源等应用层开展,而在关键底层技术研究上落后,因而整体价值不高。反观美国,虽然技术数量相对落后,但依然是目前区块链最新技术理念和解决方案的主要提出者。中国亟需在区块链关键技术方面有所突破,进而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更大规模的商业场景中落地。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区块链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区块链行业的未来前景怎么样
行业主要企业:天舟文化(300148)、美亚柏科(000607)、华媒控股(300188)、数码视讯(300079)、金运激光(300220)、南天信息(000948)、博瑞传播(600880)、安妮股份(002235)
本文核心数据:全球区块链市场规模、全球区块链投融资事件区域分布
全球区块链产业规模高速增长,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据IDC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区块链市场规模呈现稳定增长,达到43.1亿美元。受到欧美国家对区块链行业新一轮监管政策的影响,全球区块链市场增速较2019年有所下降,达53.97%,预计2023年将达到145.33亿美元。
股权投资事件占比接近93%
2021年,全球区块链累计发生投融资1786笔。其中,股权投资1659笔,占比接近投融资总数的93%。此外,并购事件共计64起,上市事件13起以及代币融资50起。
美洲、欧洲与亚洲的股权投资最为活跃
从股权投资事件数量的区域分布来看,美洲的区块链股权投资数量最多,2021年共计发生542笔,占比33%。其次是亚洲与欧洲,分别占比18%与15%,相差不大。整体来看,美欧亚三大洲的股权投资数量占比超过了全球区块链投融资数量的65%。
从金额分布上来看,2021年美洲区的区块链股权投资发生额达到了1289.75亿元,占比超过了50%,达到了56%。在股权投资金额方面,欧洲反超亚洲,占比投资金额占比达到了24%,是亚洲(12%)的一倍。
美国“远超同济”
具体到国家层面,美国以484笔股权投资数量,总投资额1167.73亿元的投资金额排名第一。远超第二名中国97笔的投资数量与112.85亿元的投资金额,新加坡与英国分别以91笔投资与88笔投资排在第三、四位。此外,其余国家的股权投资数量均在50笔以下。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区块链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央行研究及发行数字货币的目的:增强货币市场的控制力
央行对数字货币的关注并非来自 比特币 ,比特币对央行及法币不构成任何威胁。增强货币市场的控制力,或许是央行研究及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核心原因。很多人对数字货币产生误解,认为数字货币是货币数字化。其实大错特错,当今法币基本已经实现了货币数字化。更重要的是,正是因为货币数字化,才将央行对数字货币的控制大权被商业银行夺走。如今,央行所关注的是,数字货币能否让其重新夺回货币控制权。
因为货币数字化和数字货币在债权性质上存有根本区别:货币数字化是M2,属于商业银行的负债;数字货币是MO,属于央行的负债。这种债权性质的改变,对货币市场结构和货币控制力的影响非常大。技术是推动这一切改变的根本动力,货币数字化的底层技术是计算机及互联网,而数字货币则是 区块链 。
计算机时代,商业银行携M2掌控货币创造力
货币数字化是1970年之后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改变。在此之前,银行没有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ATM机24小时银行没有出现,银行依靠人工做清结算,用户存储、支取、转账汇款都不方便,很多人、企业都存在有大量现金以备不时之需。当时的货币市场上,M0和M1的占比要比现在更大,M2则小得多。
央行研究及发行数字货币的目的:增强货币市场的控制力
但是,计算机和互联网出现之后,银行的清结算系统给货币结构带来根本性改变。银行可以实现快速存储、借贷、支取和转账汇款,用户将大量现金存入银行,这样市场上现金大量减少,而存款大量增加。这一变化导致三个结果:一是债权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用户持有的现金,是央行的债务,属于MO范畴,如果存入商业银行则是银行的债务,属于M2范畴。二是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M2占比和货币乘数增大,银行的债务和资产都大幅度增加。一方面商业银行吸收了更多的存款(债务),从盈利角度考虑同样放出更多的 贷款 (资产);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的出现,银行可以更加精准的控制风险,扩张资产负债表,不断吸收更多存款,释放更多贷款。三是商业银行的控制力增大,央行控制力减弱,市场杠杆率大幅度增加,债务大规模扩张。
还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在投资银行领域。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世界主要国家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在浮动汇率之下,汇率、 利率 波动较大,出现了投机套利空间。套利空间诱发了各种金融创新,包括期权、期货、信托、各种基金及衍生品,投资银行借此兴起。由于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出现,大大增强了投资银行的风控能力,同时也鼓励他们快速扩张。高回报促使更多资金从商业银行流向投资银行,商业银行迫于盈利压力借助“影子银行”将钱转投到投资银行领域。可见,在计算机出现和执行浮动汇率之后,央行对货币的控制力被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削弱。虽然当时美国对银行实行分业管理,监管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但是商业银行通过扩张表外业务来规避美联储监管。这段历史似曾相识,今天中国正在上演这一幕。
区块链时代,央行能否借数字货币M0重新夺回控制权
最近中国央行去杠杆去得有点疲惫,与财政部“互掐”起来。这里面反映的问题很多,央行在去杠杆方面确实比较被动,商业银行在地方政府、地方融资平台、国有企业面前出现资产错配、表外业务激增、杠杆率提升。这样大大削弱了央行的货币控制能力和货币工具调控效果。
数字货币的出现,或许与数字货币化类似,改变货币市场结构,增强央行的货币控制力。数字货币时代虽然基本上消灭了现金,但是MO却回来了,数字货币与现金一样都是MO,属于央行的负债。在中国人民银行姚前博士公开的信息,央行数字货币拟采用“双层架构”,即银行账户加数字货币钱包账户。数字货币钱包账户实际上是映射到商业银行系统的个人“钱包”,属于M0范畴。银行账户系统里的资金属于M2范畴。
我们可以推测,如果央行按照双层价格设计发行数字货币会给货币市场带来什么影响?首先,“私人钱包”里的数字货币像现金一样重新回到MO的范畴。用户掌握了自己的密钥,将现金存放在私人钱包里面,不用担心商业银行会拿走这笔钱。其次,数字货币如果采用区块链技术,将促进商业银行“脱媒”,商业银行的资金可能会再次外流,更多地流向投资银行和其它新派生的金融机构。这样,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被压缩,M2占比可能会降低。第三,中央银行对货币的控制能力得到增强。
央行研究及发行数字货币的目的:增强货币市场的控制力
当前,央行发行的货币在社会中自由流通。最后怎么回笼呢?一个是商业银行派生货币的回笼,一个是央行基础货币的回笼。前者央行可以通过存款准备金、利率及其他政策去控制,后者是由税收体系和公开市场操作来完成的。
但是,发行数字货币之后,央行控制的基础货币占比提升,M2可能下降,提高了央行的调控筹码。不过,日本教授黑田明伸在《货币制度的世界史》里研究发现,大量现金流入市场后,官方几乎无力回收,这些现金就像“沉没”了一样。数字货币和现金一样属于MO,央行容易控制和回收吗?
腾讯云区块链首席架构师敖萌认为,可编程货币可以大大加强央行对数字货币的控制权。敖萌博士认为:“通过编程,央行可以控制货币的整个生命周期——创造、流通、回笼。”怎么理解?对于计算机,它的内部是有一定的自我控制的功能。以早期面向对象语言为例,要求至少有两个函数,一个是构造函数,一个是析构函数。你既要解决它的创造问题,也要解决它的消亡问题。如果我们未来上升到可编程的数字货币,央行的控制权就大了很多。甚至在流通环节也可以增加控制。这也是为什么各国央行都对区块链技术抱有非常大的兴趣。
如果央行数字货币能够提高央行对货币的控制力,那么因计算机兴起和数字货币化带来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和表外业务过度扩展、杠杆率、债务率过高等问题,或许可以得到缓解。央行拥有更强的货币控制力,如果对货币市场管控科学得当,应该能更好地预防、缓解金融危机。
技术推动变革,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导致大量现金进入商业银行系统,货币债权发生转移,货币市场结构发生改变。央行的负债M0缩减,对货币市场的控制力减弱,商业银行通过货币乘数创造大量M2,资产负债表大规模扩展,同时引发诱发通货膨胀、高负债等问题。而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同样引发货币债权、货币市场结构和货币控制权的改变。央行可发行数字货币,或促使货币从现金和银行系统进入数字货币钱包账户,央行可重新夺回了MO和货币控制权,商业银行在M2的创造能力被削弱。
增强货币控制力,应该是央行研究及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主要动力。真正的难题是,如何化解央行对货币控制权的诉求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矛盾,如何结合先行的反洗钱、税收等法律,平衡好各方利益,制定央行数字货币的管理机制。
什么叫区块链数字货币行业?
区块链数字货币是一种加密数字货币,即数字化人民币,且功能不限于支付工具。数字货币是区块链最初的应用工具,先有的数字货币,然后才有的区块链。
区块链由一串使用密码学算法产生的区块连接而成。每一个区块上写满了交易记录,区块按顺序相连形成链状结构,也就是区块链大账本。需要根据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新交易区块和随机数,来计算新的哈希值和随机数。也就是说每一个区块都是在前一个区块数据的基础上生成的,该机制保证了区块链数据的唯一性。
在金融领域,数字货币显示了其独特的应用效益,由此带来了其在跨境支付 、货币兑换、支付清算等领域的发展,但是也是有局限性的,所以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
【拓展资料】
一、区块链数字货币有什么用?
1.经济意义。
区块链可以引发交易活动的成本,单位所投入的时间、金钱和人力下降。也就是说,区块链首先带来的是提高效率,提高效率就是节约,估算可以省下一万倍以上的成本。区块链还造成小额货币交易比重上升。例如,阿里巴巴产生的支付宝和余额宝,本质上就是一种变相的区块链,构建了民众和阿里巴巴之间的一种契约。 阿里巴巴不是bank,却有bank的部分功能,代表金融体系的演变方向。
2.社会意义。
区块链会重新组织市场、重新组织社会、重新组织和用户的关系。区块链还会推动社会成员的自组织。区块链的参与者,是自由没有强制性的。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有那么一天,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区块链实现自己的需求,意味着形成一种新的社会运行体系。至少,理论上说是完全可能的。
二、区块链数字货币的意义体现在哪里?
当代经济面对的问题很多,最重要的是国家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法币效益基础的稳定问题。这种情况在“布尔顿森林货币体系”瓦解之后,越发严重。
以中国为例,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1分钱是钱,1万RMB已经是富人的尺度。今天,是以元为单位,分钱已经丧失存在意义。1元是1分钱的100倍,所以,过去1万元就是有钱人,现在至少要乘100倍,就是100万。
其实,100万用处也是有限的。在一线城市,100万RMB只能购二、三十平米的房屋。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主要国家都实行货币供给宽松制度,不但本国货币贬值,且带动了他国货币贬值,民众不得不承担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后果。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区块链货币市场和区块链货币的最新技术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区块链货币市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