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瑞士zug区块链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瑞士区块链基金会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近年来,哪国已经成为被大家公认的加密货币最友好国家之一?
日本
在亚洲国家中,日本似乎是率先支持加密货币的国家。相反的是,在过去几年里,中国不断打击ICO,还关闭了数字货币交易所在中国境内的交易业务。相对于中国严格的限制措施,日本在加密货币领域无疑是遥遥领先的。
也许是因为开发比特币的匿名人士(或团队?)的化名是中本聪,所以日本对加密货币的友好度排在前列。
在遭受黑客攻击后,总部设在日本的Mt. Gox交易所最终在2014年2月倒闭,这至今仍是数字货币世界中最大的丑闻。之后,日本的持牌加密货币交易所齐聚一堂,组成了一个新的自我监管组织,该组织提出了使ICO合法化的指导方针,并制定了明确的行业标准,以保护投资者,同时也让该行业得以成长和继续创新。
这个名为ICO商业研究集团(ICO Business Research Group)的协会的成员包括议员、学者、银行家和bitFlyer的首席执行官。bitFlyer是日本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根据政府研究,立法机构或将允许可能盈利的ICO以及加密货币交易所继续交易,但同时须向政府提供这些活动的更多洞察并提高透明度。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2.委内瑞拉
这个石油资源丰富但债台高筑的南美国家在今年2月推出了石油支持的加密货币,当时引发了争议,也引发了很多嘲笑。据CNN报道,该国总统尼古拉斯·马杜罗(Nicolas Maduro)称“在代币销售的首月,已经筹集了逾50亿美元”。这种代币运行在新经币区块链上,并据称,每枚代币得到了1桶原油支持。不过,分析师普遍认为马杜罗显然在说假话。
尽管如此,截至4月底,有消息传出如果印度使用Petro币支付所购买的原油的话,委内瑞拉可向印度提供30%的折扣。Bitcoin magazine报道称,“委内瑞拉已向买家保证,Petro币将具有法定货币的全部功能,可支付税费并可兑换为委内瑞拉硬通货即玻利瓦尔。
尽管许多人对Petro币本身持怀疑态度,也同样怀疑委内瑞拉政府将加密货币融入其不断衰退的经济中的举措,但也有一些人认为,为加密货币赢得信誉的任何努力都是值得的。Ripio Credit Network高级副总裁兼合伙人David Garcia指出,拉丁美洲正在经历一个过渡期。
拉美地区由于政治腐败、经济危机而处境艰难,并受到通胀高企和当地货币急速贬值的困扰,委内瑞拉目前的情况尤其如此。Garcia认为,要想使这些国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如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这些创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是必要的。
3.瑞典
2015年,瑞典成了欧洲第一个批准了两种比特币交易所交易票据(ETN)买卖的国家,该等票据由XBT Providers管理。以瑞典克朗计价的Bitcoin Tracker One XBT (ST:SE0007126024)基金和Bitcoin Tracker EUR XBT Provider (ST:SE0007525332)均可在瑞典主要交易所北欧纳斯达克(Nordic NASDAQ)买卖。
自推出以来,XBT已经在丹麦、芬兰、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推出了相应版本。截至2017年12月初,Cointelegraph宣布瑞典的ETN“(规模)超过80%的美国ETF”。今年1月中旬,CNBC称,瑞典的比特币投资项目吸引了13亿美元的资金。
此外,瑞典央行一直在考虑开发一种名为电子克朗(e-krona)的电子货币,以应对瑞典正迅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现金社会的形势。然而,瑞典的银行业予以了回击。瑞典银行家协会首席执行官Hans Lindberg在4月17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就电子货币而言,已经有很多了。有银行卡、信用卡……和其他电子解决方案。未来最可能的情况应该还是瑞典央行将坚持批发业务。”
不过,汇丰全球经济学家James Pomeroy认为,瑞典仍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行数字货币的国家,并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推出。委内瑞拉或许在政府支持的加密货币发行方面走在了前面,但瑞典这个经济实力更强、监管机构更受信任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仍可能在这方面打乱加密货币现有次序,甚至仍将引领欧洲加密货币行业。
4.瑞士
瑞士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明确加密货币监管和支持ICO方面走在前列。瑞士金融技术专家、加密货币企业家和Swiss Real Coin顾问Marc Bernegger表示,传统上,瑞士一直是财富的避风港。在一定程度上,这得益于瑞士更开放的金融监管以及一种保护瑞士银行机构客户隐私的悠久文化。Bernegger指出,瑞士一直在“前瞻性地考虑”将加密货币资产作为整体财富管理的一部分,并正在“为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式做准备”。
瑞士中北部的祖格(Zug)周边地区被称为“加密谷(Crypto Valley)”,自从2014年以太坊ICO在哪里开展以来,这个地区就被称为“加密谷”。对于加密货币企业家、开发商和投资者来说,加密谷是最活跃的生态系统之一,
5.以色列
在以色列,针对加密货币的监管讨论仍在继续,议员们正在寻找保护投资者的方法。尽管以色列银行体系未能帮助促进与比特币相关业务的发展,但以色列第六大银行以色列联合银行(Union Bank of Israel)正被当地一家加密货币矿商起诉,理由是该银行停止了从比特币交易所向该矿商转移资金;此外,以色列第二大银行以色列国民银行集团(Bank Leumi)在试图阻止一家当地加密货币交易所的账户活动时,遭到地区法院和该国最高法院的干预。这无疑是当地加密货币行业的重大胜利。
此外,最近有报道称,以色列央行几个月来一直在考虑发行由国家支持的加密货币的可能性。据《耶路撒冷邮报》(Jerusalem Post)报道,一位匿名人士透露,“数字谢克尔可通过手机记录每一笔交易,使逃税更加困难。”如果推出了数字谢克尔,届时,其价值等同实体谢克尔。
在科技创新方面,以色列的初创企业文化走在了前列。WeMark的联合创始人兼业务发展副总裁Roy Meirom指出,在以色列运营的大约300个跨国研发中心中,许多都致力实现区块链的应用。
Roy Meirom还说,这个通常被称为“初创企业之国”的中东小国正迅速成为与区块链的发展中心。
6.百慕大
位于北大西洋加勒比海的英联邦成员百慕大一直在积极寻求通过加密货币相关法规,以开始建立一个适当的框架,来促进包括加密货币交易所、钱包服务和支付提供商在内的加密货币商业活动。最近,百慕大金融管理局的《虚拟货币商业法(Virtual Currency Business Act)》在英国下议院获得通过。
百慕大已就ICO开展了相关立法活动,其形式将是对1981年《公司法》和2016年《有限责任公司法》的修定。去年年底,百慕大总理兼财政部长David Burt成立了一个区块链工作团队,该团队分为两组:区块链法律和监管工作组和区块链商业工作组。
7.德国
德国首都柏林也许是欧盟中对加密货币最友好的城市之一。2013年,柏林被英国《卫报》称为“欧洲比特币之都”,且一直保持着这一地位。目前,人们可用比特币在柏林购买公寓、进行假日预定、支付各种时髦的当地餐馆的餐饮费用。
总部在瑞士的区块链应用平台应用链(Lisk)的营销主管Thomas Schouten说, 应用链在柏林设有主要的承包商办事处。Schouten表示,柏林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初创企业和科技空间,该空间拥有庞大的人才库和充满活力的文化,使企业很容易吸引到员工。此外,他还表示,德国人和德国政府对区块链技术态度开放。
2014年,德国成为首个接受比特币作为一种货币的国家,凸显出德国的开放态度。同样,德国央行的董事会成员也呼吁对加密货币和代币进行有效和适当的监管。事实上,德国央行董事Joachim Wuermeling已经指出在这个问题上有必要进行国际合作:
为此,德国央行的多名决策者参与了涉及整个欧盟地区的讨论,讨论了包括通过欧洲区块链伙伴关系(European Block Chain Partnership)等方式在整个欧盟地区激励加密货币行业。(英为财情)
“业内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许多是以色列精英军事情报部队的退役人员,已转业来填补行业巨大的人才需求,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区块链初创企业和支持性生态系统的支持。”
“因为单个国家的监管能力显然是有限的,只有最大程度地发挥国际合作潜能才能有效地监管虚拟货币。”
请问列支敦士登的数字货币牌照怎么办理的?
这次的《区块链法》规范了区块链与分布式账本的活动、为用户、初创公司和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2019年10月3日,列支敦士登议会通过了《Token和TT服务提供商法案》(TVTG),法案将于2020年1月1日生效。
TVTG的推出,
意味列支敦士登成为第一个全面监控代币经济的国家
一方面,法案规范了与客户和财产保护相关的民事法律条例。另一方面,法案建立了对参与代币经济的提供商的监管。而且,还促使服务提供商遵循AML/CFT法律,打击洗钱犯罪。最重要的是,法案明确地认可了数字证券的存在。
TVTG法案出台,意味政府的金融市场战略将占据重要地位,列支敦士登将成为一个区块链创新和合规的地区,支持提供商的代币经济。(来自列支敦士登总理Adrian Hasler的原话)
《区块链法》中的关键内容:《区块链法》将按照以下法律依据来规范代币经济行为:
· 证券代币发行、初始代币发行、代币发售与代币生成事件。
· 证券代币:代币化(数字化)任何可行资产(动产与不动产、股权、证券等)。
· 数字资产的所有权(比如代币)。
· 数字资产所有权的转让。
· 数字资产的安全存储。
· 存储数字资产的法律要求。
· 代币经济中提供商的许可级别。
列支敦士登是世界上最小国之一,却在区块链领域占据重要份额,可能会利用较大国家本身较慢的监管力度。
瑞士是另一个上升的区块链中心,在Zug等城市普遍采用加密货币的方式,而马耳他总理亲自欢迎将Binance总部迁往其小岛的建议,同时宣布他支持区块链技术并呼吁其他欧盟领导人加入他“接受这一关键创新的前线”,并创建“欧洲比特币大陆”。
列支敦士登当然似乎是应对这一呼吁的国家之一,他们的金融市场监管局掌管正式处理超过100个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相关的调查,目的是要确立自己是区块链创新的领先国家。
这也就是说,列支敦士登不仅会为物理资产如何合法地通证化设立了规矩,也为这些通证化的数字资产交易提供了监管框架。而理论上具备全球化流通的数字资产,将很可能会因列支敦士登的《区块链法案》而推动各国快速落地数字资产的相应监管法案。
毕竟,有了这样明确的法律监管法案,将会吸引更多区块链人才到列支敦士登打造合法合规的通证经济产品,并在该地上线得到监管认证的数字资产交易所。
来瑞士一个多月的碎碎念
从7.29降落苏黎世,到现在9.6时间飞逝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了。这个月去了很多地方,体验了瑞士四个大城市。也认识了好多人,行色匆匆。总是异常忙碌,每周六早上大概都在打包行李,换地方。到了新的地方以后就开始了解这个地方所以出去玩,因为有了无人机,所以经常就到新的地方飞无人机。
不过话说回顾来了那么久那么多体验,对我印象深刻的有什么呢。仔细想了一下,发现真的是在新项目上的进步是我可以真实体会到的。比如了解当前项目各个组的关系,我应该做什么,怎么实现。但是其余,都是在鬼混。当然这也算在玩吧,和人说好像很幸福的样子,看了那么多美景,去了那么多地方,但是却很少被点亮,被触发,看到我的成长。不过话说一个月能体会到什么呢。但是这样是不是很浪费时间在玩耍,这样玩耍有意义么。
我是不是要开始认真思考旅行的意义了。
很速度认识了一些中国人,了解了一下大家在瑞士的生活日常。还有医保等问题,大家平时对什么感兴趣。mx找了个Swiss老公,有个大大的院子,在院子角落小小的笼子里养了一些鸟。我拿出他们买的虫子喂鸟。
在路上几乎没啥人,必须慢慢习惯吧。
流水账写到这里吧,来分门别类一下我的体验,从人、食物、印象深刻的事情角度。
比较苏黎世才是我要一直呆的城市,当然对苏黎世还是相对比较了解,去的地方也比较多。比如现在住在郊区的Dietikon,提到这个名字,昨晚坐火车,因为输错了,输成了Dietlikon结果我坐到了西北边,幸好不是快速火车,比如直达Basel这种,那就完蛋了。这个名字也太像了。Dietikon当然没啥东西,就像一个大乡下。我选这里的原因只是因为它离Baden比较近,但是事实证明好像无所谓,因为我们又约在了Zurich HB见。一开始住在了市中心10天,后来住到了Wipkingen一个星期。比较来说,虽然市中心离old town啥的都很近,但是更像是个游客的落脚处,不是那么生活化。跑步到高出就可以看到河和old town是不错,但是在市中心跑步人比较多,而且比较多的车和红绿灯。后来住到了Wipkingen,往南走十分钟就是可以游泳的河,往北就有个小树林跑步,高处还可以俯瞰苏黎世。小树林跑步人也不多,可惜的就是由于我的粗心大意,DJI MINI挂在了树上,好奇雨水会不会把我的无人机冲下来,我的无人机是不是可以捡回来,我是不是可以找DJI换replacement。
理论上讲,Zug不算苏黎世,但是很多人住在Zug在苏黎世上班因为税低。所以Zug的体验也算是在苏黎世吧。Zug就是一个比较农村的地方了,但是因为税低,所以我想方设法要住到那里去,那样未来我在不同国家不同地方鬼混我就不担心我房屋空置在那里的损失,毕竟税的差价也将其补回来了。
我还去了Sihlau,和我原来一直认为我会住过去的Schindellegi有点点类似吧。很多的挺好看的house,有大大的花园。虽然我同事是住公寓的。很近又有小树林可以跑步,很空旷的绿地,大大的树林,几乎没有人。草真的很绿很绿,树木也修整得很整齐。
虽然瑞士真的是大农村,但是在如此风景优美的大农村居住还是挺开心的!至少我现在是这么觉得。不知道过了一段时间我会不会觉得无聊,毕竟我现在在任何一个地方住最多也是十天,而且不停换城市。
不过刚到悉尼的时候我完全没有想要在那里长久居住的愿望,希望瑞士是我未来长期居住的地方。不然下一个地方我也不知道去哪了。
回想在巴塞尔几个晚上的瞎晃,才六点多天还很亮,但是路上已经没什么人了。我就感叹巴塞尔真的好安静。
印象深刻点:
一开始到达日内瓦的时候,我去了住处附近Migros。看到房子比较破旧,M也曾经告诉我她觉得日内瓦丑,所以我就先入为主觉得日内瓦丑。但是后来我去了我住处东边一点地方,那里建筑不破了,而且湖真的挺漂亮。也因为在日内瓦我拍出了我最高水平的无人机视频,所以我对日内瓦印象变好了。有两个晚上我都是沿着日内瓦湖跑步⑦公里跑到沿湖的尽头,特别开阔的视野,也没有红绿灯,跑步的人也比较少,当然还是有些。不用担心沿着溪边跑的时候会不会掉水里问题。在日内瓦湖边上有些餐厅,马路另外一侧是高大的欧式建筑和商铺。看着人们享受下午时光,跑步也不觉得很无聊。第一天到达时候我是往右沿着河跑步的,马先生说那边到XXX桥下你可以看到两江并流,一条水比较脏,另外一条比较干净。我是看到了,脏水和干净的水真的差别好大。
住处的楼下和小树林里有很多黑人在游荡,马先生说那些是卖大麻的人。路过的时候,就可以闻到一股大麻味。王先生还说在这里,小偷很多。比如前几个星期,他就丢了手机,里面有中国的手机卡,就比较麻烦了。一定要本人回去才可以补办卡。
日内瓦的景点中当然也包括了old town,教堂。我当然又是去航拍了,又是常规航拍技巧,绕着教堂打转。但去了那么多old town,都大同小异吧。弯弯曲曲的小路,偶尔出现的环境很不错的餐厅,一些人在那里用餐,很少很少的中国人,也很少的游客,毕竟因为Cov 19。所以航拍就不用担心会有多少路人,那就违反了禁止在100米内大于24人的范围内飞无人机的规定。也不用担心有人走过来告诉我我不准飞无人机。现在飞无人机真的有点忐忑,我经常飞着飞着就飞出了视野,但是规定写着一定要在视野内,我真的是随便玩啊。任性,加入有一天我的无人机撞上了飞机,那是不是完蛋了。我知道我不应该这样任性随便飞,但是如果真的要一直在视野内太难了吧,环绕的效果都不可能出现。祈祷我这样瞎飞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不过我这样拼人品是不是太有风险了。
日内瓦离法国很近,距离Mont Blanc也就一个多小时大巴车程,所以我去看雪山了。说到雪山,我真的是太愚蠢了,没有注意到原来DJI是可以仰拍的,只是因为我没有调整合适的参数,所以没有仰拍。哎,我对我器械的无知导致了我难得雪山之行拍摄甚至连雪山顶都没有拍到,只有手机拍的雪山。
这是我到瑞士的第一个住处。刚开始的时候她很热情,给我介绍她的经历,她在阿姆斯特丹住了一年,在现在住处也住了10+年?她在Miro cafe当Brista,在bath serve。她现在住的房租一直没涨。震惊了,中国房价都翻了那么多倍了。她很喜欢现在的住处,离市中心近。我发现真的,每一个host都特别喜欢她住的那个地方,一住就是住10+年,Bern的也是。大家真的是比较满意当下的生活?像我这种在悉尼呆了三年就厌倦了,在北京呆了一段时间也厌倦了的人,是不是太喜新厌旧。不过喜新厌旧一直是我改不掉的特点吧。
后来不知道为啥Natalia变得比较冷淡了,难道是因为我做饭太多她不喜欢我把厨房弄得乱乱的?但是我也没弄乱?我还是好好收拾了一下的。也许我所谓的好好收拾和她理想状态太有差距?但是她又不好意思说我什么?
还是是我的错觉?
她来自德国?忘了。业余爱好是hiking。有个周五她告诉我坐火车一个多小时到某个地方然后hiking,看她照片的湖,真的几乎没人。大家总是喜欢hiking啊。
说好的我要去Miro cafe我一直没有去,我懒起来真的是超级懒惰啊。
我的偏见
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人,就是说,我经常用某个人的职业去衡量一个人。找对象也是,找朋友也是。所以就不能怪别人用有色眼镜去衡量我了。比如现在我找房子。我总是想找个在Zug和人合租的,但是对方看到我的年龄,30岁老女人,还想和人合租。而且我找的经常是价格不贵的,对方会想30岁的老女人,还想要住那么便宜的,那是财务有多困难啊。虽然我只是想找个我当我旅游累了时候有个歇脚地方的住处。当我怎么对待别人时候我也就接受了我被别人怎么看待的状况吧。比如现在住的那么多处airbnb,我真的是用很懒惰的标准找,价格+交通+host评价。
Natalia告诉我她是做Brista+ bath waiter时候,我又开始了我用有色眼镜看人的行为- -为啥那么大年纪还做服务生,哎,我真的是太势利了。她几乎每天下午做可颂,她说拿去卖。她在咖啡店工作希望更深入了解这个行业,为她以后开咖啡馆打基础,听了她这么说,我又觉得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了。我真的是太势利了,我也知道我的势利但是我就是改不了我的势利。
她的住处
Natalia白天基本不在家,所以我经常在客厅,把腿翘着。她在家的时候我就宅在我房间里。窗户对面是swiss com的办公室吧,可以看到西装笔挺的人出入。还有一些人在那里吸烟。楼下就有好几家环境看着还不错的餐厅,公寓算是位于很市中心的位置,十分钟左右就到了Zurich HB。过个桥就到了市中心。房子也没有那么老旧,木板走上去不会响。厨房的窗户望出去是建筑的庭院。客厅里有个佛像,光线照进来的时候有点特别。
一开始看到M是做杂志的主编,还出版了自己的杂志,她告诉我她混时尚圈的。那时候对她佩服的五体投地,然后就非常主动说请她吃饭。结果吃饭加她BF我们三人吃了300多francs后。Marco告诉我瑞士人一般不会经常出去吃饭,毕竟比较贵。想Marco是staff enginner,也会点点抱怨瑞士物价贵。那M在认识我没多久情况下,就毫不客气让我付那么大的账单,是不是不太厚道。不过归根到底也是我的问题,我说请她吃饭的= =然后吃了可能未来潜在的一个星期的房租。也许是中国文化里才会讲究客气,这里不是,毕竟是我开口的。所以也不怪她。
加了whatsapp好友,说好我回Zurich告诉她,但是我好像有没有这样的激情告诉她我回苏黎世了。我就想宅着不动。
不过从她的视角还是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物:
我还在朋友圈发了个傻逼照片说很高兴认识她,有人还说我和她长得像LOL
我觉得她的BF比她年轻,年轻多少我就不知道了。但是真的是岁月不饶人啊。
她说她在她出去旅游时候,会把她自己的房间也出租给别人,这真的是瑞士人们经常做的事情?我Bern host也说她会这么做。这样做的基础是相信别人吧。很少在国内见到有吧自己房间在度假时候租给别人的行为。不过大概也因为国内人很少有那么长的假期吧。
K和L都是学建筑的,L曾经设计过芬兰一个小镇的剧院,但是不喜欢太多和建筑商协商沟通事情,所以L又回到了学校继续读博。
他们喜欢的事物呢,当然还是漂流,hiking, running, climbing。K和我说她曾经滑雪发生事故需要直升机救援,后来滑雪的时候到拐弯的时候会有点担心。虽然担心,还是照样去滑雪。因为事故和Cov 19,所以有段时间没有去攀岩了,力气不够。男朋友在布鲁塞尔,异地两年多了,想着要结束异地,但是布鲁塞尔不像瑞士有如此多的自然风光。而且大家也不会那么随意在湖里就开始游泳,大家比较注重各自的隐私。
Marco也和我说了欧洲不同国家人的区别,比如瑞士人不会因为Zug税低就会试图占便宜,比如挂在一个Zug朋友家就可以让税率低。意大利人会试图钻这种漏洞,如果在瑞典钻这种空隙会被周围人鄙视。意大利人也比较随意,比如朋友约见面时候不会那么具体说要在哪家餐厅一起吃晚饭,见了再说。但是瑞士人约见面,一定会先想把具体事情安排好。在意大利广场上,大家会比较随意就开始多人聚会,开始high。但是在瑞士如果发生这种事情,可能会被警察驱赶。
K说曾经有段时间她不喜欢瑞士,所以去其他地方住了一段时间。她也是那时候认识她现在BF,所以他对瑞士印象一般。他们异国见面刚开始时候挺有新鲜感,每次见面都可以约在不同地方,但后来觉得太辛苦了。
在Bern期间我在纠结我再去买Mavic Mini还是买个Mavic Air 2。K也是见证我纠结的人。她还帮我解读瑞士无人机的规则,我到底能不能在这个地方飞,帮我选择保险。仔细阅读每项规则,我其实也可以选择出哪些是适合我的,但是我经常就不认真读,也比较喜欢道听途说。比如选择哪个保险,我看每个公司给我的条款我就可以做出选择啊,但是我就喜欢问群里同事大家选择哪个。当然也是得到一些有用信息,比如事故险原来已经被cover了, 不用另外买。
但瑞士有些名称还是不了解,为啥保险公司叫Zurich,不能起个fancy名字叫做XXX保险么,搞的我都质疑它是个保险公司么。K告诉我瑞士很多保险公司就是比较喜欢用地名作为公司名称。作为外来用户,这点还是比较难以知道的。
总之通过他们了解了挺多不同国家人性格特点真的挺有趣的。住一个星期对方真的会比较敞开心怀和你说她/他的经历。一般情况真的太难接触到这些人了。
马先生是我在瑞士Airbnb遇到的第一个中国人。他说他90年就来日内瓦读经济学硕士了,90年!那时候出国的人比现在少很多很多啊。他的法语当然说的很棒,他说他还当法语老师。
我的有色眼镜:
虽然我有如此多的有色眼镜,但是真的回忆起来,马先生是个很好的host。首先介绍了他的经历,作为一个在瑞士三十多年华华裔的感受。瑞士银行真的好奇葩,你就算是国籍,如果不在瑞士居住,你的银行账户必须注销。你必须真正住在瑞士才可以开着账户。马先生和旅游局有点合作,比如让马先生帮忙宣传日内瓦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他曾经的事业主要在国内,一些医疗机构和瑞士这边合作。他认识的日内瓦华人有100+。他也很热心给我介绍日内瓦有什么好玩的。比如chamonix就是他强烈安利我的。虽然大早上我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出发,我还是有点质疑为啥我要这么折腾,后来看到了美丽的风景,我觉得还是很值得的。尤其是就着雪山吃晚饭,真的是比较特别的体验。
而且作为一个房客,我真的是异常随意。入住之前他说有事,可能要我晚点check in,我回复信息语气就有点差。当天下午,我用啤酒杯子泡滚烫的茶水,瞬间就爆了。我以前用玻璃杯子泡茶都没有问题啊,我不知道的是和玻璃的质地有关系。结果今天我又搞出幺蛾子,微波炉加热鸡腿,盖上了盖子,结果温度太高,盖子融化了。看着香喷喷的鸡腿,我还是想吃,现在有点后悔,会不会我塑料中毒呢,毕竟我真的不知道塑料有没有融化入鸡腿内。祈祷没有吧,我真是太多的黑暗料理了。住在王先生家当然每天我还是做饭,早上七点多醒了就开始做早餐了,早餐一般是生菜炒鸡蛋。最近好像越来越喜欢蔬菜了,我水果当然也是吃了很多的。
有个华人的房东感觉交谈还是容易很多。当我去雪山的时候,还借给我他的羽绒服!真的非常和蔼!我愚蠢在晚上十点多洗衣服,他也是事后告诉我不应该那么晚洗衣服。他完全可以把我洗衣机关了。
在每个airbnb,我总是小心翼翼的,毕竟是别人家。虽然我是交了钱入住的。保持厨房整洁是必须的,但是我的整洁也许没有满足对方对整洁的要求。本质上我又是一个比较邋遢的人。但是看到那么多房子的布局,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甚至他们用什么调味料也是比较有趣的事情。我总是异常厚着脸皮直接用他们的调味料,我觉得这应该无所谓吧,又没有多少钱。比如现在中东人的房东,打开冰箱就可以闻到一股咖喱味。他好像很不想交谈,我也不想交谈,毕竟只有四个晚上,这样就导致了我出我的小房间行动更加小心翼翼。不知道为什么网上给他的评价很高,但是我没有察觉到他有那么和蔼啊。
在我的房间呆着的时候,我可以听到房东在厨房的声响,我听着音乐的时候,我也会比较小心翼翼。如果我是住一个人的公寓或酒店,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这就是住airbnb的代价,需要尊重别人的空间。一个多月内住了六个airbnb,每个几乎一个星期,真是有趣的体验。说到有趣的体验,大概意义就是好玩吧,认识了不同人的生活作风。虽然是有点点累,每个周六就开始打包行李,大概需要三四十分钟,拖着很重的行李到下家,打开行李箱,把所有东西摊出来。不过也因为我最近东西有点多,一路浪一路买。
在Bern面了一个欧洲群的T,这真的是我知道对方是T,我还见的第一个人了。但是我真的有点自私,我总是觉得对方有点幼稚,虽然一周内见了三次,每次都挺久的。周六到的Bern,周六晚上一起在Bern old town吃pizza喝啤酒。周二说是给我介绍一个bi= =我们三又在相同地方扯淡喝相同的啤酒。看到我瑞士卡里有工资了,我就兴冲冲跑了银行无卡取钱,马上去买了DJI mavic air 2。周四继续见这个T玩无人机,吃晚饭喝红酒。那个所谓要介绍给我的bi在Bern就没有见过了。我又觉得对方太幼稚,我不会想和她一起经历她毕业的烦恼,我是不是太自私了。我找对象也有太多太多的奇怪的标准。我已经和WY在悉尼的时候见证了她博士毕业的过程,虽然我没有见证完我们就分手了,我不会想再来一次。
虽然我讨厌别人相亲时候一见面就问你干什么的,有房有车么。但是我在自由找对象的时候考虑的也是很类似的,对方做什么,年龄等。做什么大概很重要,因为这是最简单的衡量一个人是否有趣的标准。然后我真的不想找学生作为对象。我是不是太多标准了,大概很难很难找到对象了。我想要自由,但是有了太多自由,然后呢?
呃,真的又贵味道又不怎么样。而且最无奈的是好多餐厅门口都不放菜单,我都不知道价格,看谷歌地图也不知道价格。瑞士菜么,至今好像没有尝试过,也没啥兴趣尝试。所以我经常是回家做饭的,每个airbnb我住进去先决条件是允许做饭。在法国德国相比瑞士价格如此便宜,那肯定我就懒得做饭直接去餐厅了。
我觉得我的厨艺相比在悉尼的时候好像有很大的长进。在每个airbnb住的时候,我只能利用现有的厨具做菜,而且尽量保持干净,怕被说。虽然现在没有被说的经历。但怕我给差评也不会说我?
从Geneva回苏黎世途中,想想去个Lausanne吧,没有去过,也好多人说它漂亮,我还可以去练习练习我的无人机水平。最近这段时间特别浪,在苏黎世的房子好难找,我也不想一直住在苏黎世,所以把瑞士的前四大城市每个城市都住了一个星期。现在的airbnb已经是我最近的第六个了。
真的有点很纠结找不到Zug的房子问题,最近这么浪说实话有点累了。大早上的11:09我竟然已经喝了一个易拉罐啤酒,来了瑞士以后好像开始喜欢喝啤酒了,不知道是不是这里的啤酒比较好喝还是我一个人寂寞了。
现在住的airbnb房东是个中东人,他好像不是很想交流,
其实也还好?完全没有住的,有种超级居无定所的感觉。虽然部分行李放在了MX家,但是随着我旅行的进行,我的行李又变得超级重了。我大概又要找MX去她家放部分行李,我真的是超级厚脸皮啊!我还寄了那么多个JD书的包裹到她家,还有我从悉尼的行李也是到她家。但是情感上我们真的不是很熟悉,虽然我最近认识了很多人,但是情感上亲近的几乎为零?也许有一个,一个没有见过的网友の?但是我们算熟悉么?没有见过的人呢。为什么觉得和其他人都不是很熟呢,是我在刻意保持距离么?为了我的自由?还是大家实在缺少共同兴趣爱好?但是旅游不就是大家共同兴趣爱好?或者我实在懒得说类似的话,去把我曾经说过的话一次又一次说一遍,缺少新鲜感。面对比我年轻的同事们,我不想把我年少时候的纠葛再经历一次(说的我好像很老)。面对比我年轻的还在读书的弯弯的,就算挺高兴认识她们的,但我还是没有太多想继续深入交流的欲望。最近也变得超级懒得打字,除了和の每天扯来扯去。因为我觉得她的经历和我认识所有人都不太一样,大概喜欢接近皮皮也是那个理由。双子座的我对新鲜感要求太强烈了,一旦无聊或重复,我就躲在我的角落了。类似的人或事物让我厌倦,但是我如果在公司认识的同是SWE的国人,大概肯定和我经历超级类似。
但是不一样的经历到最后其实也是会显露出大家都很想象,我是不是又会觉得无聊?至少皮皮没有机会让我那么深入让我厌倦,因为她不怎么理我。其他人呢,从我后来见面频率就知道了。我是不是太功利了。也不知道和の继续扯淡会扯多久。
所谓的寂寞,大概还是对未来的迷茫,不知道我到底怎么继续我的人生。看
沈昌文的《知道》他很坦诚他曾经打压那些所谓的反革命,也就是为了升职。但是我呢,我大概没为我的前途做啥特别我讨厌不想做的事情。也许工作的某些部分我是觉得烦躁,但是我也没有多深入去分析为啥我烦躁,正确的解决方案是如何,我可以如何提高,总体来说我还是比较浑浑噩噩在混着。
现在宅在一个中东人的airbnb中,他好像不是很友好,才知道我前面几个airbnb host是多么友好。不过也是,这也是airbnb host的常态吧,想我在柏林、新加坡住的那些host我和他们都很少交流。在瑞士之前比较和蔼的也只有台湾的了。现在还是FB好友,以后应该会再见吧,比如她来瑞士找我玩。
什么是营造听觉空间?
学习过生物的人或许知道,人耳能够感知声音的方向。现在,有不少的耳机都利用这一点,强调声音的方位感:当用户带上耳机后,能够清楚的感知各个声音的位置,以满足还原声音现场感的需求。但这类耳机的发生位置总是固定在用户脑袋四周的一个半径极小的范围内,用户摇头时,声音却没有位置上的变化。
这种体验仅限于平时听音乐,假设这是“二维”的立体声,那么如果要在VR上使用,那就不行了,因为应用在VR上的一定是要“三维”的。目前绝大部分的耳机发声装置不会与用户产生视觉联动,造成像有人黏在你的后脑勺上说话、走路的感觉,一点也不真实。
目前在众筹平台 Kickstarter上众筹的Ossic X耳机则是解决了这一问题。它通过机内八个发声单元营造一种根据现实环境的可变声场,达到能够与 VR 互动的拟真感。其创作团队OSSIC把这种耳机定义为 3D 耳机。
zug和瑞士什么关系
你说的Zug是瑞士的楚格州吗??
楚格 Zug
1352年加入瑞士联邦。总面积为238.5平方公里,拥有11个乡镇。人口约为85400,州省府为Zug。使用语言:德文。州徽以白色为背景,中间有一蓝色横梁。此图案于加入联邦的同年,被确立为州徽。其来历似乎可追溯到这片领土的最后一位领主,奥地利的Herzoge。他的纹徽为红色背景、白色横梁。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瑞士zug区块链和瑞士区块链基金会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瑞士zug区块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