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区块链大象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区块链 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结构化思维篇
“思维地基”之结构化思维篇
全面提升你的思维能力
“思维地基”之结构化思维篇
20 人赞同了文章
为你朗读
8 分钟
要建构、先解构
我的结构化思维之路的起点要追溯到读大学的时候,记得当时第一次读到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的某本书里的一句话:
我的作品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社会如何迫使那些心智敏感又不想循规蹈矩的人走向毁灭。
整个人都被深深震撼了。
雅克·德里达是后现代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通俗的说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核心就是对不容置疑的传统观念发起挑战,将固有逻辑和结构系统进行拆散和重新组合,破除所有形式规则。
爱因斯坦发表狭义和广义相对论之前,人类社会一直都认为牛顿的物理学定律既适用于地球上的所有物体,也适用于整个宇宙。人类对于任何现象、事物的解释更倾向于进行全面的、统一的解释,以证明这种解释的正确性。与此同时,社会对于大众的要求也是要有统一的着装、统一的行为、统一的信仰。某些大师的思想上升到了“主义”的高度后,变成了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
后来爱因斯坦发现了宇宙物理学的探索方法,打破了牛顿物理学的绝对权威,同时开启了数学等其它科学领域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开始反思绝对权威、绝对真理是否存在。因此尼采提出“上帝已死”,拉开了后现代解构主义思潮的序幕。
虽然这股思潮没能在人类的政治、经济、军事领域产生多大影响,它影响的主要是艺术领域,如建筑后现代设计大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解构音乐创始人约翰·凯奇(John Cage),解构主义的电影作品如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等。但是这股思潮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在过去十二年的义务教育过程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尤其是人文和社会科学部分的缺陷与缺失,让我萌发了前往异国深造的念头,也奠定了我重新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精神基础。
站在今天的视角回头看,当年的解构主义思潮现在有了一个新名字叫做“去中心化”。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消费方式、出行方式甚至学习方式,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公司正在颠覆和重做所有的行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并促进创新,互联网公司将他们的组织结构由原先的“金字塔”型变成了扁平的“蜂窝状”,让更接近市场的一线团队担负起了服务客户与创新的重任。这就是“去中心化”在商业组织领域的渗透。
其实不仅大众的消费需求变得个性化,人们的审美观、行为模式甚至意识形态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分化,而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就是这些个性化背后的根本动力。
尽管“去中心化”和当年的后现代结构主义一样,都会遭到“中心”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和抵制,尤其在采用金字塔型结构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治理的国家中,这将使得“去中心化”之路呈现出“螺旋形”上升的态势,但是支撑“去中心化”背后的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是帮助人类挣脱枷锁,不断进步的底层素养,这个是不会改变的。
我们说学习一门学科有三个层面,学科知识只是学科思想的表层形式。如果你光学习这门学科的知识,那么这门学科对你来说就是一种技能或技术。但大部分学科其实是一种过程和方法,比如科学的研究过程是“问题--假设--求证”,我们通过掌握这种研究过程掌握实证与定量的方法,学会用数据说话。
更深层去看,我们学习一门学科最终还是要学习这门学科的精神和态度。比如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包含了理性的思考(追问到底的精神)和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的态度,而人文学科则包含了更多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类终将去向何方的终极思考。
所以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之前,首先要理清我们过去所学的知识中到底有哪些属于表层知识,哪些属于过程和方法,哪些构成了我们的精神和态度。
正所谓“不破不立”,先解构,才能建构。
建构的核心法门
结构化思维的本质是系统、全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普通人的结构化思维分两重境界:
第一重的典型输出是能够对某个问题进行结构化的拆解,并精准的找到解决方案。第二重境界表现为能够针对某个议题自行建模 -- 解释 -- 场景化应用。
第二重境界与第一重境界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结构”,结构化思维的最终目标也是形成自己的“结构”,所以我把这个形成自己的“结构”的过程简称为“建构”。
两重境界的修炼过程可以概括为:学习 -- 提炼 -- 应用 -- 再学习 -- 再提炼 -- 再应用。
由于学习与提炼在建构中扮演了比较核心的角色,大多数人往往是因为迈不开这两步,所以到不了总结出自己结构的境界,所以本篇先介绍学习与提炼的核心法门。
1. 学习:先系统、再碎片。
20世纪30年代,美国高等学府里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学生越来越多,但当时的经济学系并没有统一的教材,本科生们学的都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的《就业、信息和货币通论》、马克思的《资本论》等等。
出生于经济学世家的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1915—2009)在他30岁的时候(为了养家糊口),用3年时间把过去100多年的点状的经济学理论整合重构,写成了一本《经济学》教材。这本教材把经济学理论分成7部分:基础概念、微观经济学、要素市场、应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全球经济和经济政策。
他的这本教材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四百万册。虽然后来另外两位杰出的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Stiglitz)和格里高利·曼昆(N. Gregory Mankiw)也写过两本比较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但书的结构都没有跳出萨缪尔森的框架。
萨缪尔森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但是经济学高地从欧洲转到美国却不是自萨缪尔森开始。美国学者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喜欢建立学科结构(建构),这使他们更容易从一个更系统、更全面的维度思考这门学科,并找到这门学科固有的不足和痛点加以提升。
这种建构思维后来被麦肯锡(始创于美国的咨询公司鼻祖)总结在《金字塔原理》中,被世界以“结构化思维”的名字所认知,成为了一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所以我们学习一门学科、读一本书、看一个人,都应该从整体结构而不是某一部分开始。先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然后再填充内容。这里就引出两个关键点:
结构要向大师学习、系统化地学习;内容可以降维学习、碎片化地学习。什么意思?
真正的经典作品并不好找,但是理解了大师的“思想结构”,胜过向普通人学习10年。所以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寻找经典,而不是阅读普通作品或与普通人交流上。
理解大师的“思想结构”是指在读大师的著作时,不要过分追求每一章的内容,而要去想章与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编排,如果那样编排可不可以。理解经典作品的内容可能只要2、3个月,但是理解经典作品的结构可能需要2、3年。当你真正体会到大师所设结构之精妙的那一刻,很可能就是你思维层次跃迁的时刻。
至于内容,现在流行知识付费,大量的知识付费节目为了让更多人愿意来看或听,都选择了形式大于内容的呈现方式,知识被割裂成小块的“面包”,涂上“果酱”或“黄油”进行“投喂”。这种类型的知识获取方式适合已经长了“尖牙”的物种,既已经对这块知识有整体框架的人群,否则你的“牙齿”将在反复咀嚼“面包”的过程中变成“幼齿”,从此丧失“猎食”的能力。
所以,内容用碎片化的方式学习是可以的,但还是要谨慎选择输入渠道。
2. 提炼:知其同,而不是求其异。
请在30秒内熟读并牢记以下这些名词:
卡车、大象、老虎、苹果、菠萝、出租车、公交车、哈密瓜、猴子。
可能大多数人在30秒之后闭上眼,记得的只有一团乱麻。
但如果用结构化的方式对它们进行梳理:
交通工具:卡车、出租车、公交车
水果:苹果、菠萝、哈密瓜
动物:大象、老虎、猴子
这样看起来就有条理多了,记起来也更容易了。
人脑喜欢结构化的信息,用逻辑把信息进行归类整理,能够使信息更容易记忆。这个就是提炼结构的第一步。
不断地发现学科、著作、他人行为的相同之处,将这些相同之处归类整理,当这样的“类目”积累到临界点,就能够形成你自己的结构。
这部分的范例可以参考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这本书的第一章作者就清晰地指明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历史学的本质与发展脉络:
物理学:研究宇宙的基本特征。
化学:研究原子和分子的故事。
生物学:研究有机体的故事。
历史学:研究人类文化的发展。
他将人类的历史分成三个阶段:
认知革命(大约7万年前)
农业革命(大约12000年前)
科学革命(大约500年前)
并指出推动人类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创造出了由想象构建的秩序、发明了文字,以这两者补足了基因中的不足。
“想象秩序”是历史发展的偶然,但是为了维持“想象秩序”,人类将其包装成必然,然后恶性循环加固了这些秩序。
他认为历史的大方向是全球融合。目前全球文化的内核是亚非世界的文化。但全球文化虽然单一,却非同质。
公元前的1000年间,出现了三种有可能达到全球一家概念的秩序:
第一种是经济上的货币秩序,第二种是政治上的帝国秩序,第三种是宗教上的全球性宗教,如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然后他详细论述了货币、帝国、宗教的演化过程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人类简史》是前无古人之作,真正的上帝视角。因为它写的是人类从智人到现代的整个历史,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写,同时书中有很多听上去惊世骇俗,但细品后觉得很有道理的观点。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在看一本百科全书。震撼我的不仅是他那些惊世骇俗的观点,还有他对物理、化学、生物学、历史学及其它学科融汇贯通的程度以及自身建构能力之强大。
我想,这就是结构化思维的最高境界。大多数人可以通过反复阅读赫拉利的著作领悟出很多提炼自己结构的方法。
总结一下
结构化思维是一种系统、全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来自我们对科学的不懈探索、对权威观点的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
要想掌握结构化思维的精髓,学会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思考套路,我们必须系统化的向大师们学习如何思考与建构,同时不断找出知识中的相同点,归类整理成我们自己的小类目。当这些小类目积累到临界点时,就能够形成我们自己的结构。再经过场景化的应用与修正,我们的结构化思维能力一定能够获得显著的提高。
部分区块链公众号被封,区块链媒体大限将至了吗?
部分区块链公众号因为涉嫌发布ICO和虚拟货币交易炒作信息被永久封停区块链大象币了!这并不能代表区块链媒体区块链大象币的大限已至,但说明区块链大象币了官方开始动真格地治理的区块链市场了!现在的以区块链为依托的币圈实在是乱象丛生,群魔乱舞,实在是该有上级部门出头治理了!
虽然我们自己不玩币,对这些也有些迟钝。但不知什么时候,家里老人早就背着全家奋不顾身地跳进了这个无底洞,后来所买的币种从最初的一块多钱,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飙升”到了十几块钱,老人更加头脑发热,开始鼓动身边的人也去投资。还说一个小区的另一个老太太因为玩币已经挣了200多万了,单单每天就虚拟货币升值这一项就可以收入几千元。
最后被老人苦口婆心地做工作了几次,可以说是盛情难却,更多地是不胜其烦,于是象征性地投入了一点钱,反正即使上当了也无关疼痒。也顺理成章地被拉近了这个币种的微信群。每天群里发的信息都是打鸡血的“咱们的币今天又涨了多少多少”之类的信息,猛一看,确实有些振奋人心。
群里也不停地培训,一会儿装这个软件,一会儿下那个app的,折腾个不停。后来仔细研究才发现,每天说涨了多少,涨了多少,其实只是一个虚拟数字而已,并不能真正地换成真金白银。因为这个币种运行的机制就是每天释放出总额的1%,可以拿去交易,其他的不能交易。也就是说,即使你想亏本全部出手也不可能,因为你每天卖掉的资产只能是全部资产的1%。
但更可气的是,app隔三差五地升级,接二连三地对接,导致根本不可能交易。并且在升级和对接期间,虚拟货币就停止升值,后来干脆直接改成了可以和大盘对接的另一个币种。我看了一下换算表,不要说资产升值了多少,而是直接缩水了一百倍,非常无语,也非常无奈,索性投入不多,也做好了亏本的准备!
但是许多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可是倾其所有,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投入,有的还找人借钱,甚至卖掉了房子,如果最后真的血本无归,真是担心这些老人该何去何从!
我是香草珠儿,
心理成长,心灵提升,我们一路同行!
为什么现在电脑基本没有病毒了?
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电脑病毒是从2011年360杀毒宣布免费后开始减少的(360是通过3Q大战火的)。但实际是得益于2009年Windows
7系统的逐步推行,通过UAC、Windows
Defender系统级的防护阻挡病毒的运行,同时“应用和浏览器控制”能够从源头上阻止病毒通过浏览器下载和传播。
另外很多软件在开发的时候,会设置病毒防御机制或直接把杀毒模块内置进去。国际上也专门对浏览器的安全级别进行认证,推动浏览器厂家不停的提升安全防护能力,同时也能更快的修复已知的漏洞。举个例子:QQ刚刚兴起的时候,账号不能随意注册,而是需要付费注册。后来使用QQ的人越来越多,申请到的QQ都是9位、10位、11位,而6位、7位、8位QQ号变成了稀缺性的资源,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史上最贵的QQ号80万人民币。那时每个QQ号或多或少都有Q币(1元1个Q币)。因此就促使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病毒来盗取QQ密码,通过盗卖QQ号来获取丰厚的收益。这直接导致了QQ和病毒之间的攻防从来没有停止过。早期,QQ启动前会自检自身程序的完整性。
后来,QQ会内置杀毒模块检查运行的系统环境,防止病毒抓取密码。
再后来,腾讯通过升级密保服务,如:绑定密保问题、密保手机、密保卡、手机令牌、手机号码等等来杜绝QQ被盗。
但真正使QQ盗号病毒大面积消亡是微信的出现,使得QQ号码的价值回归到了理性,QQ号码不再体现隐形的价值。病毒并没有消失,以前的病毒如同一群蚂蚁,现在的病毒如同一个个大象有数据显示,从2004年开始网络犯罪取代病毒贩运,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犯罪产业。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网络犯罪数量已占犯罪总数的三分之一,市场规模达千亿级,且每年以30%左右的幅度增加。
从数据可以看出,现在的电脑基本没有病毒了只是表象,实际上现在电脑病毒传播能力更强、隐匿能力更强、破坏能力更大,很有可能电脑已经中毒了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而那一群老旧、攻击性强、攻击手法低级的病毒已经完全被系统和杀毒软件阻断在第一层防线上,连活动的机会都没有。举个例子:01自2017年“永恒之蓝”勒索事件之后,勒索病毒愈演愈烈,不同类型的变种勒索病毒层出不穷。至少150个国家、30万名用户中招,造成损失达80亿美元。有的勒索病毒还能进行Windows、Linux双平台攻击。
022018年挖矿病毒成为黑产的中坚力量,已远远超过游戏盗号木马、远程控制木马、网络劫持木马、感染性病毒等。2018年挖矿木马月产生数量在百万级别,且全年呈现增长趋势,因为控制肉鸡电脑挖矿,成本为零。
032020年6月,名为"普天同庆"病毒可感染知名的三维建模和动画软件玛雅的脚本文件,导致制作的场景源文件携带该病毒。该病毒涉及到了Windows、MacOS两个平台,会在一个时间点内集中发作,导致用户打开玛雅源文件时陷入“卡死”状态。
04一些改头换面的病毒,悄悄的变成了正常程序,这就是我们俗称的“流氓软件”。比如:搜狗输入法“618红包广告”、快捷锁屏、极速搜索等流氓软件携带有恶意程序。虽然这些软件带有正常功能,但主要目的是通过暗刷指定网站的广告、关键词、流量等恶意行为获取利益,行为几乎与病毒无异。
随着科技的发展,病毒也进化了现在很多病毒不再是无差别的攻击。很难从普通的用户获益,病毒都懒得理这部分人。一些被病毒瞄准的企业或个人,可能连一些基本的事情都没有办法做到,比如:重要文件被加密,工资没有办法发放。
举个例子:tlMiner挖矿木马隐藏在游戏外挂中,利用《绝地求生》玩家的高配置机器,搭建挖矿集群。一旦使用所谓的外挂或辅助,电脑CPU会被大量占用挖矿。
由此可见电脑病毒并没有减少,而是越来越精明,俨然已经从蚂蚁进化成了大象。病毒不再是无差别的对普通的用户进行攻击,而是有选择性攻击目标用户,也不会一上来就放大招造成大面积的破坏,而是徐徐图之,在暗地里做一些不为人知的勾当,避免被用户、系统、杀毒软件发现。以上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认同我的看法,请点个赞再走,感谢!喜欢我的,请关注我,再次感谢!
不发币、不碰ICO,蚂蚁链靠什么引发最大规模产业上链潮?
本文授权转载自品玩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区块链变成了一系列庞大数字的集合体。动辄数万亿美元的资产,数以十亿计的节点和数亿的用户,让这个诞生十余年的新型技术,俨然成为了全球IT业和媒体眼中的庞然大物。
一个没有参与过DeFi,没有研究过DAO,没有在咖啡馆聊几句web3,都似乎成为了互联网人职业生涯的一种罪过。就好像一个20世纪的英国士兵,没有踏上过大陆;或者19世纪的西班牙水手,没有登上过美洲一样,没有接住上帝给予这份职业的慷慨。
在即将过去的六月里,区块链世界里发生三件有意思的事情。也许很多年后再回顾,区块链技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就暗含在其中:
美联储加息,带崩了一众加密货币,尤其既5月中旬被看做是稳定币的Luna被几乎价值清零之后,比特币价格在6月加速下跌,整体跌去了超过75%;
6月23日,全球势头最盛的区块链Solana,在社交媒体上官宣,表示要推出web3的智能手机“Saga”及定制的web3手机操作系统、Dapp应用商店;
这两件web3世界的大事,被认为是在“熊市”来临之时,软件与硬件、应用泡沫与底层设计之间的一次势力切换。遭遇重创的web3们,要“洗心革面”向更务实的消费者应用出发,去获得更多真实的、有价值的客户。而这种由虚向实、持续向实体要价值的行为,或许将成为区块链度过潜在“熊市”的出路之一。
在上述区块链世界的背景下,第三个事件就显得颇具深意:
6月24日,中国最大的区块链技术平台,蚂蚁集团旗下的蚂蚁链宣布,其“物理设备”的上链规模已经突破了500万台。
这是全球范围内,产业区块链中“物理资产”“首次”实现如此大规模的上链,也是“物理资产”规模化的一次前所未有的突破。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能做到物理设备如此大规模的在链运转。
没错,500万。
你已经有多久没有在web3世界的技术新闻里,听到500万这样级别的数字了?回顾web3的发展 历史 ,上一次比特币用户突破500万还是在2017年;而如今,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2亿。其中像韩国这样的国家,加密货币在年轻人总人口中的用户比例也超过了20%。甚至一些大DAO组织、Dapp应用,都已经接近甚至超过这个数字了。
但区块链技术在产业端的发展,与在消费者端不同。后者因为加密货币的加持,“其兴也勃焉”,而前者需要了解产业的痛点、需要一个场景一个场景的推进,要下苦功夫,进入大规模商用难度更大。
这次这个产业区块链的第一个500万,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数字。这意味着物理资产上链通过了规模化验证——区块链的一扇新门打开了。
孤独的产业区块链
首先,产业对于细分场景的要求是很高的,这意味着服务商就很难以同一套标准化的技术手段去满足各行各业的所有需求。而无论是DeFI、DAO(注:去中心化自治组织),都可以用一个通用型的技术模型来应付足够大的需求场景。
但对于产业区块链来说,有些时候一个专门的行业场景定制化,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以蚂蚁链与奇瑞的合作为例,由于设备内存和带宽的需求,蚂蚁链需要将代码的内存资源,从300KB压缩到1.5KB,才能符合“车链”的要求。
这种“将大象塞进冰箱”级别的“变态”代码优化需求,对于区块链货币等开发者来说,是难以想象的。这也从侧面可以说明,在产业区块链中,跨链、跨设备的通用交互难度会有多大。
其次,产业对于链条的安全、稳定、经济的要求都是极高的。这在过去几乎就是一个“不可能三角”。
以比特币为例,全球各大矿场为了维护比特币世界的连续稳定可靠,每年要为这套2100万个货币的加密系统,耗费超过149太瓦时的电。如果比特币是一个国家的话,它的耗电量与越南相当,大概在全球排名第25位,相当于1.5个三峡大坝的发电量。如果按照我国8毛钱一度的 社会 电价均摊,一年需要1200亿人民币成本。
对于比特币来说,只要有人埋单, 游戏 就可以继续。但对于产业区块链来说,绝不可能找到任何一个市场主体为这么疯狂的运维成本埋单,即便有也不符合产业减碳的 社会 责任。刚性的成本收益,就是横在产业区块链头上的一道红线。
此外,产业对于加密的要求也非常谨慎。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信任,因为区块链背后意味着去中心化的计数方式,一旦系统被心怀不轨的黑客攻破,将带来复杂的损失。公司以此建立的经济模型可能会出现漏洞。
这就意味着,不同于区块链货币分散在不同终端设备上的钱包,平台更多只用专注于算法。产业区块链公司除了在算法方面需要加强加密能力,还需要在信息采集建模、终端的计算设备、信息传输等全套设备做好加密服务。而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又都是一个不小的、定制化的工程。
涉及到复杂的硬件场景本身就是个麻烦事儿。还是以 汽车 为例,车机内部有复杂的电子元器件带来的干扰,同时还要兼顾车辆部件在行驶过程中的温控条件。
总之,区块链产业无论是实际落地难度,还是前期的技术投入成本,都与区块链货币不在同一个等级上;但对于平台的收益来说,却只有一个后者的一个零头。大家都知道,将区块链技术用在产业的数字化升级上是“ 科技 向实”,是一件正确的事,但大家更清楚,这也是一件艰难的事。
区块链中的“孤勇者”
“产业区块链”难做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很多顶尖人才都流向web3了。有数据统计,2021年大约有3.4万名开发者加入到DeFi中,其中不乏有谷歌、苹果、脸书等头部互联网公司的员工全职加入。
相比于web3的百花齐放,产业区块链的动态显然是有点冷清了。一方面很多大型 科技 公司看不上这些不赚钱的“脏活累活”,另一方面初创团队又难以支撑起巨大的沉没成本和昂贵的市场教育费用。在全球范围的产业区块链领域,至今也没有什么像样的独角兽。
然而产业区块链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产业端问题却不会因为开发者的逃离而消失。
在很多产业场景中,区块链依然是被视作打通产业中数据壁垒的最佳解决方案。
以商品的物流体系为例,我国几乎兼有着全球最细分的制造业基地与全球最复杂的商品流通市场。这种“复杂性”一方面当然是零售业态的多样性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要归咎于流通信息的不透明。一件产品从原材料、厂家、经销商、物流商、销售终端,其全链路的数据是断开的,在各个节点形成了细碎的信息孤岛。每年大的消费品牌商都要花费上千万的咨询费,去获取由笨重人工成本所获得的颗粒度很粗的中国零售数据。
毕竟任何一个中心化的数据中心,都没有办法解决如此复杂的数据流通问题,但产业区块链可以做到。
又或者以我国大能源产业网络为例,电网本身就是一个超级庞大的分布式计算系统,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着重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以来,这种分布式的趋势会更加增强;另一方面,在使用端,新能源 汽车 、换电站、超充桩、电池所形成的新兴消费网络也天然是一个分布式的形态。
这其中的参与主体、数据类型都纷繁复杂,最好的方式自然是用分布式的计算网络去应对分布式的算力需求。
从商业常识的角度来说,大问题与大机会常常是划等号的。又或者源自一个中国IT人很朴素的理念,毕竟问题摆在那里,总要有人去做的。尽管这种坚守,相比于web3的大潮汹涌,显得有点孤独,这可能是一个逃不掉的必然。大概就像某位商业大佬流传甚广的一句名言:
“孤独有些时候价值连城”。
所以依然有很多中国的产业区块链公司在坚守,洗去了估值神话的光环,他们在共同等一个明天。
这次被披露的“蚂蚁链”超过500万物理设备上链的里程碑,其实就是专注在新能源产业中的“上链”,覆盖新能源车、太阳能光伏、新能源电池等多个产业。在顶级产业链上,建立顶级的产业区块链,这或许是未来中国区块链产业的重要趋势。
显然,“蚂蚁链们”正在尝试接下了时代交给自己的这一棒。当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时候,去美洲最多的人是试图殖民和淘金;但哥伦布自己,却执着地去 探索 了中美洲、又在第三次航行中发现了南美洲。
哥伦布可能不是那个时代最富有的人,但却是世界会记住的名字。
为什么是“蚂蚁链”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蚂蚁集团已经连续多年是全球区块链行业最大的专利输出者。一方面,蚂蚁确实在区块链上有很坚定的投入;另一方面,这也和蚂蚁链要做的事情确实很多不无关系。
如果你仔细了解“蚂蚁链”,你可能会惊叹于这家公司的全方位、无死角的投入,几乎以一己之力在“产业区块链”的低谷时期,在行业中孤身种植了一片大森林。这大概就像刘瑜所说的,“把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蚂蚁链之所以能够率先完成500万物理设备的上线,就离不开这种全方位的技术布局能力。
比如物理设备上链,中间会涉及到很多IOT技术的通信协同。
而早在2021年6月,蚂蚁链推出首批无线通信模组AntChain MaaS,通过基于设备唯一特征的可信根,让终端设备自动连接区块链,并进行全流程加密。7月,蚂蚁链方面又接着发布了高速通信网络BTN(Blockchain Transmission Network),成为一种高吞吐量、低带宽成本的区块链“高速公路”。
这种数据可信上链的技术、大宽带条件下的吞吐能力,基本为后来大规模的物理设备上线做好了前期的通信准备。
不过这只是蚂蚁链众多技术储备中的一个小试牛刀。
而这些成就和创新技术,都是在“产业区块链”被大众忽视的2021年中达成的。这些在底层技术上的投入,一方面帮助了蚂蚁链在全球范围达成第一个“物理设备”500万上链的成绩;另一方面,也预示着500万也只是一个开始,就像2017年的比特币一样。
所以,当人们还在讨论Solana等新公链,相比于比特币和以太坊有什么带宽和延展性优势的时候,蚂蚁链已经做到了双十亿级别的上链能力——支持10亿账户规模、支持每日10亿交易量、实现每秒10万笔跨链信息处理能力(PPS)
而当黑客在攻击普通用户的比特币钱包,而web3至今没有硬件方案,而对此无能为力的时候。蚂蚁链已经从系统架构、终端、再到芯片,重新设计了一整套的产业互联网的加密系统。
而在这个过程中,这个全球最大的区块链专利输出者,没有支持过一个ICO、没有发过一个币。他们站着就把产业区块链给做了。
其实区块链本身就是一个基于信任而产生效率的事情,正如蚂蚁链负责人蒋国飞反复对媒体说的,“区块链是一种深层次的信任连接技术,(它的使命)是各行各业更好的链接与全新的价值流转。”
这是区块链的第一个500万,却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认知的500万,它是一群孤独的中国IT人打开未来产业的一扇门。
请回答2017:你认为今年有哪些大事最值得关注?
2017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发生了多件引发全社会大讨论的事件。
1、杭州上演了现实版农夫与蛇的故事
一场大火,令林先生的幸福生活戛然而止。原本幸福的五口之家,只剩下了林先生自己。他的妻子连同他们的三个孩子,在这场大火里均不幸遇难。而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竟是他们视为亲人的保姆。
保姆姓莫,嗜赌成性,输了好多钱。她为了堵上赌博欠下的债,把林家的奢侈品拿去典当,后被主人发现。她为了将功赎罪,自导自演了这一出主仆情深。然而,令她想不到的时,火势根本就不是她能控制的了的。于是,她就酿造了一出人间悲剧。
2、北京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案开庭
去年赵女士一家去野生动物园游玩,在虎园游玩时,因嫌弃丈夫开车太肉,发生口角。她本来想着和丈夫换下位置,由她来开。然而,就在她刚绕到驾驶座那旁时,被老虎袭击了。母亲为了救女儿,不顾自己的安危,下了车和老虎打斗。然而,女儿得救了,母亲却被另一只老虎撕咬致死。
3、唐山出现了一位教科书式的老赖黄淑芬
唐山平安保险高管黄淑芬因肇事拒不履行法院判决,被赵先生公布到网上。赵先生的一篇《久等了,请看什么是教科书式的耍赖》刷遍了朋友圈,保险业再次受到了人们质疑,平安的股价出现了跌落。
4、闺蜜有毒(江歌案),善良得有底限
史上最毒的闺蜜恐怕就是刘鑫了。江歌因为她被陈世峰杀死,她不但不感恩,事后还一直逃避,并威胁江妈妈。更让人气愤的是上个月庭审时,她作为唯一的目击证人,却没有一句实话,还冤枉江歌在酒吧工作。
5、鹿晗与关晓彤公布恋情,导致网络瘫痪
近年来,流量小花一直是荧屏上的新宠。曾经对于流量这词大家一直没啥概念,直到鹿晗和关晓彤公布恋情,大家才真正见识到。因为那天,我们的微博居然瘫痪了。
6、戏精的诞生造就了袁立,让她的公益事业倍受网民关注
《演员的诞生》自开播以来就一直倍受关注,不够专业的导师,演技浮夸的小花,每次都能战胜老戏骨的新人。直到袁立在微博爆料,大家才发现,哦,原来是有潜规则。与浙江卫视互怼后,她的公益事业受到了政府及更多人的支持。
defi是什么币
Defi身处的位置非常特殊。传统的金融中包括金融科技,金融科技其中一项是区块链,区块链中有数字货币,Defi只是区块链数字货币中非常小的分支。Defi的定义很简单,在分布式系统中,也就是我们说的区块链系统用分布式应用Dapp提供去中心化的金融生态。Defi是一个生态,不是单独的一个币或一个项目。
一、Defi的定义与优势
中心化金融中有很多职能。比如:
(1)法务、合规、KYC、AML、会计师、律师事务所;
(2)交易所、证监会、银监会去监管交易所。交易所和证监会做的是撮合交易和审核交易,结算和监管;
(3)银行和券商。做托管、支付、借贷。
(4)央行。提供货币。
这些功能都在中心化金融中实现。虽然运行还好,但它有很多缺点。这些缺点都可以由Defi补充。
比如Defi中可以不用央行,因为有自己的数字货币,用比特币、以太坊、EOS、USDT、USDC都可以作为底层的支付手段;Defi有智能合约,在以太坊中,代码即法律。所以我们也不需要法务和法官,只要有智能合约,就可以判断哪个合约可以执行;也不需要合同,只需要把智能合约写好,到期就自动执行,没有合同纠纷;因为是建立在区块链上,合约不会被篡改,合同不需要保管在公证处和保险箱里;所有的交易都可以被追溯,透明且公平;Defi是天生无国界而且去中介的。
Defi的这些特点能弥补中心化金融的缺点。比如中心化金融很难普惠。它的交易成本非常高,交易复杂,速度也慢,而且有银行、交易所、券商、会计师、律师等中介,他们都是要收服务费的。
Defi是中心化金融未来的补充。我们无法说Defi能颠覆中心化金融,这不太可能,就像蚂蚁撼动大象是不太可能的。但它是非常好的补偿和尝试。可以让中心化金融做不好的在Defi中补足。
二、Defi的意义,实现普惠金融
在传统金融中,全球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大约17亿人是没有银行账户的。也许是银行在该地区没有开设分支,也许开户需要很多文件、资料,开户还要收管理费,导致有人不想或没办法开。但全球没有银行账户的人,80%有手机,能连互联网,这些人有可能可以享受到金融服务,就是Defi、只有去中心化的分布式金融,才能把成本降到最低,才能通过手机和互联网实现金融的普及。
普惠金融的实际意义是“普”和“惠”。“普”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惠”是成本低。投行高盛可能要收几十、上百万手续费。我以前在投行做过,投行高管的薪资都是从手续费、服务费中来的。
Defi做普惠金融的好处:
1、准入门槛很低。只有要手机,连上互联网就可以借贷、支付、做衍生品,保险;
2、可靠。都写进代码中;
3、透明、公开、开放。Defi的对手盘哪怕是投行,也是平等地位。没有谁能占据优势。没有信息、地位优势,也不会费率更低,效率更快。在传统金融中是做不到的;
4、无对手风险。以前P2P借钱给谁,如果对方违约,只能靠P2P公司去追债,如果P2P公司跑路了,对方不还钱了,这笔钱就没了。Defi中,严格用典当或抵押的形式保证对方能够支付、还债。同时用智能合约进行借贷,只要到时间,把预言机和链接加进去,马上就执行,不需要任何机制。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交易对手风险;
5、减少中介机构的风险。Defi没有中介机构,只有智能合约。成本也会因为没有了中介机构而降低;
6、可组合性。比如UMA 、Synthetix,什么都可以拿来做衍生品,可以对赌、做合约,一个人都可以创造合约出来。像乐高积木一样。Synthetix最近要推出一个底层是特斯拉股票的衍生品。可组合、可编程是Defi的一大特点,会让金融产品变得特别丰富,只怕你想不到。
种种特点让Defi焕发了生命力。
关于区块链大象币和区块链 币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区块链大象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