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本体ontology区块链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区块链的载体是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ont币是骗局吗
在我看来ont币确实像骗局
ONT的目标是想通过区块链技术打造一个跨链、跨系统、跨行业和跨应用的分布式基础体系,大概的意思就是做到万链互联与万物互联,小蚁达鸿飞的项目,就是原来的小蚁团队打造,在海外的宣传还是很到位的,吸引了大量海外用户,不过项目的目标太过宏伟,实现的难度比较大,很多人说ONT有工信部的背书,很多宣传文章也是这样说的,其实工信部评测的是Ontology zero不是ONT的Ontology,两个名字虽然很像,但不是一个项目,不要被忽悠了。
什么是“本体论”?估计我的提问都不准确,恳请专业人士娓娓道来。
“本体论”(Ontology)一词最早是哲学的一个概念,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实体存在性和实体存在本质等方面的通用理论。后来,这一术语被人工智能界所引用,给予了新的定义,随着本体应用的逐步深入,对它的理解也逐步完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1991年Neches等人最早对知识本体做出定义,指出“一个本体定义了组成主题领域的词汇的基本术语和关系,以及用于组合术语和关系以定义词汇的外延的规则。”这个定义强调了知识本体是一种领域基本词汇的定义。
1993年Gruber指出:“本体是概念模型的明确的规范说明。”1994年他又提出:“本体是关于共享概念的一致约定。在知识共享的情况下,本体的形式特化为具有代表性的词汇的定义。一种最简单的形式是一种层次结构,用来详细描述类和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
1997年Borst又对Gruber的定义作了修改“本体是被共享的概念化的一种形式的规格说明”。
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是Studer等人在1998年提出的,“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其包含四层含义: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指通过抽象出客观世界中一些现象(phenomenon)的相关概念而得到的模型,其含义独立于具体的环境状态.明确(explicit):指所使用的概念及使用这些概念的约束都有明确的定义。形式化(formal):指本体是计算机可读的(即能被计算机处理)。共享(share):指本体体现的是共同认可的知识,反映的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集,它针对的是团体而不是个体。
综上所述,本体是关于某个领域的概念模型的一种表示。通过抽象或概括某领域的概念及其关系,构造出这个领域的本体,会使计算机对该领域的信息处理大为方便。它是某个领域内不同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语义基础。
本体论(ontology)和存在论之间有区别吗?
没有区别,它们是一样的。“本体论”和“存在论”都是ontology的中译,主要是研究“存在”/“是”/being/Sein。
本体论就是存在论。哲学上这个问题的争论实际上是概念模型的争论。现实中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存在,不存在终极意义上的“存在”问题。
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系统之中,有时人们生活在现实系统(可以观察、感觉的系统),有时人们生活在虚拟系统;有时人们生活在企业工作系统,有时人们又生活在象棋游戏系统。
由于人们观察事物系统测量尺度不同、抽象的对象与关系不同,观察目的与观察环境不一致,因此人们在不同的系统中观察认识到的对象和对象属性也不一样。
因此我们平时所谓的存在、意义、知识,都必须相对特定的系统与确定观察范式而言的。没有离开一切系统和观察范式的抽象的形而上学实在、意义、属性和知识这样的东西。
数字1、2、3,符号+、-、×、÷,在现实或者说在三维世界中是看不到的,不存在的。但是作为自然数模型系统的要素,以及数字模型关系的主体间约定,这些东西有是真实存在的,存在于理性观念系统中,可以运用数学等理性手段加以证实。
经济人,作为经济主体的理想模型,不是现实的感觉的存在的。但是,作为经济学一般均衡模式的要素,它在经济认识系统中是真实存在、可以测量把握的。它们抽象出的共有属性——数量属性与数量关系属性、人在局限条件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属性,真实的存在于具体事物与具体的人身上。
当人们把数学关系式代入现实对象,将经济学一般均衡模式代入现实的人,它们都是可以从具体事物对象身上抽象出真实的和可以经验证实的与观念模型相近相似的属性。
一文极速读懂 Gene Ontology (GO)数据库
官方:基因本体(GO)知识库是有关基因功能本体ontology区块链的全球最大信息来源。 这些知识既是人类可读本体ontology区块链的,也是机器可读的,并且是生物医学研究中大规模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实验的计算分析的基础。
在读懂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前,我们先看看什么是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 )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 。
本体论通常处理的问题:存在哪些本质,如何将这些本质分组,在层次结构内关联以及如何根据相似性和差异进行细分 。
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包含生物学领域知识体系本质的表示形式,本体通常由一组类(或术语或概念)组成,它们之间具有关系。 基因本体论(GO)从三个方面(GO domains)描述了我们对生物学领域的了解:
理解了上述的概念,现在举个例子,如果站在基因本体论GO的角度来解释一个基因的话:
基因产物: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
分子功能:氧化还原酶活性
细胞组分:线粒体基质
生物过程:氧化磷酸化
自定义同义词类型也用于本体中。 例如,许多同义词被指定为系统同义词。 此类型的同义词是术语名称的确切同义词。
GO以图的形式构建,术语作为同种的节点,术语间的关系(对象属性)作为连接。
GO图中的节点与其本体ontology区块链他节点可以具有任意数量和类型的关系, 就像层次结构,例如,家谱或一个物种的分类法
一个节点可能与多个子节点(更特定的节点)具有连接,也可以具有多个父节点(较宽的节点)
利用关系与关系间的连接可以推断相应的分组注释,节点间关系的推断,这个会在后面详细研究:
上图表示:A is a B,B is part of C,所以可以推断 A is part of C
节点间总体与部分关系:
一个节点可能与一个节点有一部分关系。 下图说明了这一点:
上图: mitochondrion 是两个节点的父节点:it is an organelle and it is part of the cytoplasm ; organelle 有两个子节点: mitochondrion is an organelle, and organelle membrane is part of organelle
我们将上面的关系图简化表示为 箭头导向性图 ,这是图中常见的关系表示:
接下我们详细看看GO是怎样来描述这几种关系的:
如果我们说 A is a B ,则意味着节点A是节点B的子类型。例如,有丝分裂细胞周期是细胞周期,或者裂解酶活性是催化活性。
应该注意的是,a并不代表是实例。 从本体论上来说,一个实例是某个事物的具体示例。 例如 猫是哺乳动物,但加菲猫是猫的实例,而不是猫的亚型。 GO中的术语表示实体或现象的类别,而不是特定的表现形式(或实例)。 但是,如果我们知道猫是哺乳动物,则可以说猫的每个实例都是哺乳动物。
使用 is a 对批注进行分组是 安全的 。例如,如果将基因产物X注释为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并且本体论证明酪氨酸激酶活性是激酶活性的一种(类型),那么我们可以安全地得出结论,基因产物X具有激酶活性。
利用上面得到结论,我们可以将 is a 关系和其本体ontology区块链他关系类型结合来推断,下图表示了可以推断的关系:
关系的一部分用于表示整个部分的关系。 part of 只有当B一定是A的一部分时,才会在A和B之间部分关系:无论B存在于何处,它都是A的一部分,B的存在意味着A的存在。但是,考虑到A的出现,我们不能肯定地说B的存在。
使用的 part of 进行分组注释是 安全的 。 例如,如果将基因产物X标注为位于线粒体内膜上,而本体论记录了线粒体内膜与线粒体之间的关系的一部分,则可以安全地得出结论X位于线粒体内。
利用上面得到结论,我们可以将 part of 关系和其他关系类型结合来推断,下图表示了可以推断的关系:
has part 是对关系部分的逻辑补充,它从父级的角度代表了“部分-整体”关系。
与 part of 一样,GO关系 has part 仅在A始终将B作为一部分的情况下使用,即A必定具有B的部分。 但是,如果B存在,我们不能肯定地说A存在。 即所有A都有B部分,但是A只是B的一部分。
使用 has part 注释进行分组是 不正确的 。 例如,我们可以在本体论中断言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具有部分激酶活性。 然而,将所有注释归类到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下的激酶活性将是不正确的。
利用上面得到结论,我们可以将 has part 关系和其他关系类型结合来推断,下图表示了可以推断的关系:
一种过程直接影响另一种过程或质量的表现,即前者调节后者。 调节的目标可以是另一种过程,例如调节途径或酶促反应,或者可以是质量,例如细胞大小或pH。 与 part of 关系类似,该关系专门用于表示必定的调节:如果同时存在A和B,则B总是调节A,但是A可能不总是受B调节,即所有B都调节A; 一些A受B调节。
如果将基因产物X注释为参与调节糖酵解的过程,则不能得出结论X参与糖酵解是 不正确的 。 但是,某些工具使用调节关系来对批注进行分组, 这可用于基因集富集, 所得的基因集包括与分组术语有因果关系的过程中涉及的基因。
利用上面得到结论,我们可以将 regulates 关系和其他关系类型结合来推断,下图表示了可以推断的关系:
GO的结构可以用下图来表示,这个图也叫有向无环图(Directed Acyclic Graph ,DAG)。
如上图所示,三个GO域(细胞成分,生物学过程和分子功能)分别由一个单独的根本体术语表示。
一个域中的所有术语都可以将其父源追溯到一个根术语,通过到本体根的中间术语可能存在许多不同的路径。
这三个根节点是不相关的,并且没有公共的父节点,这意味着来自不同本体的术语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但是,GO本体之间也存在其他关系,例如,分子功能术语“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活性”是生物过程“细胞周期”的一部分。GO本体间相关 。
某些基于图的软件可能需要一个根节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假”术语添加为三个现有根节点的代。
GO只代表生物学的当前认知,因此随着生物学知识的积累,它会不断地被修订和扩展。也就是说目前的GO术语不一定代表某个基因产物所有的功能,组分或参加的过程,只是现阶段对它的认知。
每周更新一次,由GOC本体团队与请求更新的科学家共同完成的。
2018-10-31本体论(ontology)
形而上学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其是对存在的研究。它亦被提出为是对科学以外、无形体、不可证明的事物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它是脱离实践的,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势必导致唯心主义,原因是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不符合客观实际,并进而夸大主观的作用。
形而上学在不同的语境下的意义,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指:以用超验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观或者无形世界的哲学体系,而非科学研究现实世界的现象及规律;另一个指的是:与辩证法对立的 ,用孤立 、静止 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超自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灵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等。
定义:一种哲学研究,其目的在于确定事物的真实本质,也就是确定存在物的意义、结构和原理。
形而上学,是原始哲学的一个门类,指对不可证明的无形世界本质的猜测,我们现在常说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是它后来的引申义。[4][5][6]它是一种研究"存在"的本体论体系,其理论原则是柏拉图的"世界二重化",历史上是为神学服务的。[7]13世纪起被作为哲学名词,用以指研究超经验的东西(灵魂、意志自由等)的学问。在黑格尔提出辩证法以后,它又被用以指与辩证法对立的古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在现代科学发轫之前,科学问题被当做哲学的一部份来研究,被称为自然哲学。术语“science”(科学,拉丁语为scientia)原本只有“knowledge”(知识)的意思。然而,随着科学方法的广泛运用,自然哲学逐渐转变为了一种源于实验和数学的可靠方法体系,与哲学的其他领域分道扬镳。到了十八世纪末,它开始被称为“科学”以示其与哲学的区别。由此,“形而上学”被用来指代对无形世界的非经验的、非理性的哲学研究。
由于反感教条主义的只讲形式,不究实质,黑格尔把形而上学作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因此形而上学也可以表示教条主义,即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一切事物都孤立的永远不变的,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这种定义,这会使人产生误解,忘记其另一种本体解释。
马克思辩证法认为形而上学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 、静止 、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固定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以及点动的相对趋势,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有似于物理学中的矢量(位移)。
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势必导致唯心主义,原因是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不符合客观实际,并进而夸大主观的作用。
英文Metaphysics,古希腊文τὰ μετὰ τὰ φυσικά,拉丁文metaphysica。
该词原为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名称,该著作是亚里士多德死后200多年由安德罗尼柯把他专讲事物本质、灵魂、意志自由等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著作编集成册,排在研究事物具体形态变化的《物理学》(physica)一书之后,并名之为《物理学之后诸卷》,古希腊文是τὰ μετὰ τὰ φυσικά,去掉冠词就成了拉丁文metaphysica,meta这个前缀有之后、超越、基础的意思。这个用语被拉丁语注解家理解为“超物理科学”,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讨论的问题成为了形而上学的很多基本问题。
“形而上学”一词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并未出现,它是在公元前60年安德罗尼柯编撰亚氏遗著时,先将关于自然的可感觉运动变化的事物著作编在一起,命名为《物理学》,而把现在所谓《形而上学》的各篇章放在《物理学》之后,并集合在一部书内,取名为Meta physika,即现在的《形而上学》。
“metaphysical”的中文译名“形而上学”是根据《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由日本明治时期著名哲学家井上哲次郎翻译。[10]晚清学者严复则采用了玄学这一翻译,后经清末留日学生将大批日制汉语(日本称和制汉语)带回国后,玄学这一译法渐渐被形而上学取代。严复拒绝使用井上哲次郎的翻译,根据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把“metaphysical”一词译为玄学,但由于日本翻译的一些词汇虽然不甚贴切,却往往更为简单易懂,更容易被当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的中国民众所接受,因此“形而上学”一词扎根在了汉语之中。
地位
形而上学是古代的思辨哲学,是唯心主义的基础所在。形而上学的演变和最终被否认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在以黑格尔作为起点的现代哲学开始之后,西方开始普遍质疑形而上学,开始重新开辟道路,开展对传统的革命,加上科学哲学的大体完善,形而上学在19世纪的西方渐成衰落之势。
英文“metaphysics”在大陆流行的译法是“形而上学”,取自《易传》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最早由日本明治时期的学者井上哲次郎用以翻译“metaphysics”一词。晚近英语世界中的许多相关研究也进一步表明,虽然不能说“metaphysics”已乏人问津,但总体来说,较之以往其在西方哲学传统中的重要性,说它处在相对衰落的状况中,应该是不为过的。
分支
本体论——探究客观存在以外的、一切现象之外的所谓终极实在。比如,本体论可以研究一个任意物体在任意世界的性质会怎么样,其实都是无意义的研究。
古代宇宙论——探究宇宙的生成、变化,时空结构等问题。古代宇宙论早已经被现代宇宙论取代。
玄学——用非科学手段来臆测生命的起源、进化和本质,以及生命与宇宙、终极实在之间的关系。比如,常说的“天人合一”就属于这种探讨的范畴。
问题
形而上学探究宇宙万物根本原理的那一部分,它关注的问题有: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宇宙万物的生成和演化,时间和空间的本质,自然界的规律法则,灵魂是否存在,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自由意志等。总之,存在,虚无,宇宙,灵魂,自由意志……所有玄之又玄的问题,都属于古老的形而上学话题之一。
它的核心观点是:一切现象之外有一个终极的本体,支配着自然界的一切,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这个永恒、终极的本体派生出来的产物。
一个皮球在地狱的质量有多少?
今天的我跟昨天的我是不是同一个我,是因为灵魂相同还是身体相同?还是有其它的原因?
因果关系。是不是凡事有因果关系?是不是因已经决定了果?人有没有自由意志?第一因是什么?佛教鼓吹无依据的万法皆由因缘所生,无自性,所以是“空”——其说显然有极大的缺陷,如说缘起性空,果从因来,构成此果之因又是由前因所成,如此层层相追,则构成万法之第一因如何而来?如仍有诸前因、诸前缘,则非第一因;如无前因,则是无因之果;缘起说既不可采,而谈空说有,又同其偏执。
世界的起源是地水火风还是理气?
物体能否从虚无到存在又从存在到虚无?
批判
形而上学的命运主题与其内涵性主题一样古老。康德早就指出,“形而上学如何成为可能”一向是没有落实的问题,他希望借助“批判”为形而上学找到安身立命之所。但到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形而上学非但没找到自己的应许之地,反而更加命途多舛。一些开现代风气的思想家(如尼采或维也纳学派中人)从不同方向聚焦在一个与康德取向完全相反的问题,即“形而上学如何成为不可能”——反形而上学成为现代哲学的重要起点,成为20世纪上半叶西方哲学的主流声音。
西方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无论现代哲学还是当代哲学,都是作为区分哲学研究与科学研究之不同。
在经过柏拉图到康德的漫长的哲学思考之后,黑格尔把形式的自在性和自为性用辩证法进行了统一,开展了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黑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黑格尔在康德对知性批判的基础上,认为知性的形而上学的抽象性方法使之知性成为孤立的、静止的,因此这是有限的方法。与康德把知性的有限性归结于主观思维之必然不同,黑格尔认为其有限性是知性本身的性质所具有的抽象的同一性所形成,黑格尔企图用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内化的具体同一性的辩证发展关系达到本体,在克服西方哲学的存在形式化上有所突破。
批判者认为,当哲学的形式化对存在形式的解构与科学的形式思维的哲学统一性所决定时,实际上使哲学的形式化与科学形式无法分离,哲学必然成为科学的附庸,并甚至使哲学没落到丧失掉自身的形式。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知识来源于实践而非凭空想象,形而上学无能为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形而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往往不是真正的问题,而是语法毛病”。
绝大多数的形而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而上学议题。他们认为绝大多数的形而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分析哲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分析主义反形而上学传统的第一位肇始者。其前期的哲学代表作《逻辑哲学论》对作为逻辑实证主义中坚力量的维也纳学派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这部著作中,维特根斯坦首次表达了他的反形而上学思想,认为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在于企图“说不可说的东西”,其结果却是提出了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和命题”。维特根斯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这一批判,建立在他的语言图像理论的基础上的,在这个理论中,他首次提出了语言的界限问题并由此而表明传统哲学的错误之所在。
学术界认为,对于无意义的哲学命题,就必须把它们从我们的语言系统中清除出去,而这首先是要为语言划定一个界限。当把哲学命题从语言中清除出去之后,剩下的就只是自然科学的命题了。维特根斯坦说,除了自然科学的命题之外,我们不要说任何其它的事情,因为“一切真命题的总和就是整个自然科学”。
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它是分析主义思潮中反对形而上学态度最坚决、言辞也最激烈的一个流派,代表人物卡尔纳普断然地提出了“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维也纳学派受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的经验主义、逻辑主义的影响很大,并直接继承了他的“形而上学是无意义的陈述”这一反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但在具体论证这个观点时,他们的理论依据又有所不同。《逻辑哲学论》是从语言图像理论出发来说明形而上学命题的无意义性的,而维也纳学派主要根据可证实性原则提出了他们的“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
所谓可证实性原则,指的是一个命题的首要问题不是它的内容是否真实,而是它是否有意义,这个原则认为命题必须首先是有意义的,其次才谈得上它的真假问题。判断一个分析命题是否有意义是依据逻辑,而要判断一个综合命题是否有意义,在根本上就必须看它是否有被经验证实的可能性,或者说是否可以指出通过经验来证实它的方法。如果这样一种经验证实的方法是存在的,那么命题就是有意义的,反之,则是无意义的。
无论是根据可证实性原则还是可验证性原则,形而上学命题都被批判者视为是没有意义的言说,他们认为,形而上学命题表面上看具有综合命题的语法形式,实际上是不可能得到任何经验的证实或验证的,换言之,它们表面上好像是在陈述一些事实,但实际上并无事实与之相对应,因此它们并不是有意义的综合命题而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说法而已。
康德表示,我们很容易将自己的主观构想不自觉地当成绝对的客观原理来认识的自然倾向与禀赋。这是人所不可克服的自然冲动,它促使我们总是将我们自身受到局限的经验作为完善的东西、也就是物自身的表象来加以表述。所以,作为非理性的形而上学就在我们普通人的日常思维中。
对“形而上学”批判的前提就是对‘知识’的反思”,或者说对知识产生前提的批判。形而上学认为知识来源于先验而不是经验,完全是主观思维的产物。
除此之外,形而上学的问题就在于把动态的存在弄成了静态的存在者。为了寻找各种存在者的最终根据和原因,形而上学追溯到了存在,但没有把存在理解为动态的缘起发生过程,而是理解为永恒不变的现成本质。它因此就不但没有展示存在,反而遮蔽了存在。
哲学释义
古代
当哲学在古希腊成为知识形式以后,由于所形成的对存在之为存在的形式化的研究不断深入,尽管柏拉图曾告诫应注意理念的作用,亚里士多德还是主观的把存在归结于形式。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把物理学和哲学分开的方法,导致了形而上学与物理学脱离,也使形而上学不断接受来自于物理学的批判。
当文艺复兴产生了实证哲学以后,形而上学作为区别科学的哲学形式开始使用。从此,哲学从古希腊的百科全书式的哲学中分离出来而为形而上学,物理学也从这一百科全书式的哲学中分离出来而为自然科学。
由于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以致于当自然科学以牛顿物理学体系的成功并在之后把物理实验的技术手段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时,科学理性的思想被激发。一方面,崇尚理性和证据的科学价值观,对形而上学的不可靠的思维方式产生批判;另一方面,本体论的缺陷使形而上学受到疑难。哲学史上不断发生的拒斥形而上学的思潮,导致了形而上学的衰落。
自然科学不断的完善对存在的形式化,和对形式的自恰的逻辑证明(数学的不断完善加剧了形式化的过程),以寻求形式化的极限为己任。当形而上学把对形式化的证明这一任务交给科学以后,科学就完全取代了形而上学。由此,西方哲学从近现代开始据斥形而上学,而且,出于对科学对存在的形式化的成就的羡慕,哲学界开始充当科学的辩护士。
形而上学的问题就在于把动态的存在弄成了静态的存在者。为了寻找各种存在者的最终根据和原因,形而上学追溯到了存在,但没有把存在理解为动态的缘起发生过程,而是理解为永恒不变的现成本质。它因此就不但没有展示存在,反而遮蔽了存在。
形而上学的核心是本体论(ontology)。后者所针对的是“being”(“是论”)的问题。“Ontology”在华被长期译为“本体论”,港台通常译为“存有论”。根据西方哲学传统的主流,尤其巴门尼德、柏拉图以来的理解,由于“being”超越于变动不居且虚幻不实的感官经验世界,不在具体的时空之中,因此也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不是“多”而是“一”。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being”是静止的。
当代
马克思提出,形而上学因缺乏客观性和可靠性,由唯物辩证法取代已经是事实。在哲学通向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的途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了抽象、思辨的形而上学哲学,把现实的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出发点,把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作为哲学研究的主题,把人的解放、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追寻的价值目标。
于是在当代的哲学环境中,为形而上学正名不但显得不合时宜,而且显得困难重重。这主要是由于从近代哲学开始,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深入人心,科学崛起并且超越哲学,使得哲学的地位和作用下降。虽然形而上学在历史上多次受到批判,但是,从来没有像当代这样,无论中外哲学都对形而上学做出了严厉的批判。
形而上学被康德和黑格尔做了深刻的分析和批评后,其哲学意义不再有效,其前途被科学的前途所取代。即使是“存在”这种哲学中最大的问题也已经可以用科学解答。
哲学史表明,形而上学由于缺乏客观性和可靠性,被唯物辩证法取代已经是事实。中国哲学的反形而上学的结果也同样形成与西方哲学相同的结果。
在哲学通向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的途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终结了抽象、思辨的形而上学哲学,把现实的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出发点,把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作为哲学研究的主题,把人的解放、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追寻的价值目标。
但请谨记,以上文章都来源于马克思哲学的片面的判断,如读者欲去真正理解形而上学,还需要更多并非肆意判断的,关于各类哲学本身的信息资料。
争议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学”只在中国有,是中国思想和智慧领域的精华。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形而上学”这一翻译不够恰当,然而更有一部分人认为作为哲学分支的“形而上学”学科用“形而上”的名称可以算得上是语言翻译中信、达、雅的境界。实际上形而上学并不可以简单的认为是静止的、片面的。讨论世界本源问题等本身就是不可分明的,就像中国道家所言的大道一样。但道家所言的道比形而上学这一学科的形而上之物要更加的宽泛一些。希望以后会有更好的定义来解释这一区别。
ontology和epistemology到底不同在哪?
1、性质不同
认识论(epistemology)本体ontology区块链,个体本体ontology区块链的知识观本体ontology区块链,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
本体论(Ontology),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2、内容不同
认识论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长久以来一直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本体论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本体ontology区块链和区块链的载体是什么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本体ontology区块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