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扩展性 区块链扩容技术

皕利分享 104 0

今天给大家聊到了区块链扩展性,以及区块链扩容技术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什么是区块链?

狭义来讲,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

广义来讲,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方式。

什么是区块链扩容?

普通用户能够运行节点对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至关重要

想象一下凌晨两点多,你接到了一个紧急呼叫,来自世界另一端帮你运行矿池 (质押池) 的人。从大约 14 分钟前开始,你的池子和其他几个人从链中分离了出来,而网络仍然维持着 79% 的算力。根据你的节点,多数链的区块是无效的。这时出现了余额错误:区块似乎错误地将 450 万枚额外代币分配给了一个未知地址。

一小时后,你和其他两个同样遭遇意外的小矿池参与者、一些区块浏览器和交易所方在一个聊天室中,看见有人贴出了一条推特的链接,开头写着“宣布新的链上可持续协议开发基金”。

到了早上,相关讨论广泛散布在推特以及一个不审查内容的社区论坛上。但那时 450 万枚代币中的很大一部分已经在链上转换为其他资产,并且进行了数十亿美元的 defi 交易。79%的共识节点,以及所有主要的区块链浏览器和轻钱包的端点都遵循了这条新链。也许新的开发者基金将为某些开发提供资金,或者也许所有这些都被领先的矿池、交易所及其裙带所吞并。但是无论结果如何,该基金实际上都成为了既成事实,普通用户无法反抗。

或许还有这么一部主题电影。或许会由 MolochDAO 或其他组织进行资助。

这种情形会发生在你的区块链中吗?你所在区块链社区的精英,包括矿池、区块浏览器和托管节点,可能协调得很好,他们很可能都在同一个 telegram 频道和微信群中。如果他们真的想出于利益突然对协议规则进行修改,那么他们可能具备这种能力。以太坊区块链在十小时内完全解决了共识失败,如果是只有一个客户端实现的区块链,并且只需要将代码更改部署到几十个节点,那么可以更快地协调客户端代码的更改。能够抵御这种社会性协作攻击的唯一可靠方式是“被动防御”,而这种力量来自去一个中心化的群体:用户。

想象一下,如果用户运行区块链的验证节点 (无论是直接验证还是其他间接技术),并自动拒绝违反协议规则的区块,即使超过 90% 的矿工或质押者支持这些区块,故事会如何发展。

如果每个用户都运行一个验证节点,那么攻击很快就会失败:有些矿池和交易所会进行分叉,并且在整个过程中看起来很愚蠢。但是即使只有一些用户运行验证节点,攻击者也无法大获全胜。相反,攻击会导致混乱,不同用户会看到不同的区块链版本。最坏情况下,随之而来的市场恐慌和可能持续的链分叉将大幅减少攻击者的利润。对如此旷日持久的冲突进行应对的想法本身就可以阻止大多数攻击。

Hasu 关于这一点的看法:

“我们要明确一件事,我们之所以能够抵御恶意的协议更改,是因为拥有用户验证区块链的文化,而不是因为 PoW 或 PoS。”

假设你的社区有 37 个节点运行者,以及 80000 名被动监听者,对签名和区块头进行检查,那么攻击者就获胜了。如果每个人都运行节点的话,攻击者就会失败。我们不清楚针对协同攻击的启动群体免疫的确切阈值是多少,但有一点是绝对清楚的:好的节点越多,恶意的节点就越少,而且我们所需的数量肯定不止于几百几千个。

那么全节点工作的上限是什么?

为了使得有尽可能多的用户能够运行全节点,我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普通消费级硬件上。即使能够轻松购买到专用硬件,这能够降低一些全节点的门槛,但事实上对可扩展性的提升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

全节点处理大量交易的能力主要受限于三个方面:

算力: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我们能划分多少 CPU 来运行节点?

带宽:基于当前的网络连接,一个区块能包含多少字节?

存储:我们能要求用户使用多大的空间来进行存储?此外,其读取速度应该达到多少?(即,HDD 足够吗?还是说我们需要 SSD?)

许多使用“简单”技术对区块链进行大幅扩容的错误看法都源自于对这些数字过于乐观的估计。我们可以依次来讨论这三个因素:

算力

错误答案:100% 的 CPU 应该用于区块验证

正确答案:约 5-10% 的 CPU 可以用于区块验证

限制之所以这么低的四个主要原因如下:

我们需要一个安全边界来覆盖 DoS 攻击的可能性 (攻击者利用代码弱点制造的交易需要比常规交易更长的处理时间)

节点需要在离线之后能够与区块链同步。如果我掉线一分钟,那我应该要能够在几秒钟之内完成同步

运行节点不应该很快地耗尽电池,也不应该拖慢其他应用的运行速度

节点也有其他非区块生产的工作要进行,大多数是验证以及对 p2p 网络中输入的交易和请求做出响应

请注意,直到最近大多数针对“为什么只需要 5-10%?”这一点的解释都侧重于另一个不同的问题:因为 PoW 出块时间不定,验证区块需要很长时间,会增加同时创建多个区块的风险。这个问题有很多修复方法,例如 Bitcoin NG,或使用 PoS 权益证明。但这些并没有解决其他四个问题,因此它们并没有如许多人所料在可扩展性方面获得巨大进展。

并行性也不是灵丹妙药。通常,即使是看似单线程区块链的客户端也已经并行化了:签名可以由一个线程验证,而执行由其他线程完成,并且有一个单独的线程在后台处理交易池逻辑。而且所有线程的使用率越接近 100%,运行节点的能源消耗就越多,针对 DoS 的安全系数就越低。

带宽

错误答案:如果没 2-3 秒都产生 10 MB 的区块,那么大多数用户的网络都大于 10 MB/秒,他们当然都能处理这些区块

正确答案:或许我们能在每 12 秒处理 1-5 MB 的区块,但这依然很难

如今,我们经常听到关于互联网连接可以提供多少带宽的广为传播的统计数据:100 Mbps 甚至 1 Gbps 的数字很常见。但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宣称的带宽与预期实际带宽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Mbps”是指“每秒数百万 bits”;一个 bit 是一个字节的 1/8,因此我们需要将宣称的 bit 数除以 8 以获得字节数。

网络运营商,就像其他公司一样,经常编造谎言。

总是有多个应用使用同一个网络连接,所以节点无法独占整个带宽。

P2P 网络不可避免地会引入开销:节点通常最终会多次下载和重新上传同一个块 (更不用说交易在被打包进区块之前还要通过 mempool 进行广播)。

当 Starkware 在 2019 年进行一项实验时,他们在交易数据 gas 成本降低后首次发布了 500 kB 的区块,一些节点实际上无法处理这种大小的区块。处理大区块的能力已经并将持续得到改善。但是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仍然无法获取以 MB/秒为单位的平均带宽,说服自己我们可以接受 1 秒的延迟,并且有能力处理那种大小的区块。

存储

错误答案:10 TB

正确答案:512 GB

正如大家可能猜到的,这里的主要论点与其他地方相同: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异。理论上,我们可以在亚马逊上购买 8 TB 固态驱动 (确实需要 SSD 或 NVME;HDD 对于区块链状态存储来说太慢了)。实际上,我用来写这篇博文的笔记本电脑有 512 GB,如果你让人们去购买硬件,许多人就会变得懒惰 (或者他们无法负担 800 美元的 8 TB SSD) 并使用中心化服务。即使可以将区块链装到某个存储设备上,大量活动也可以快速地耗尽磁盘并迫使你购入新磁盘。

一群区块链协议研究员对每个人的磁盘空间进行了调查。我知道样本量很小,但仍然...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此外,存储大小决定了新节点能够上线并开始参与网络所需的时间。现有节点必须存储的任何数据都是新节点必须下载的数据。这个初始同步时间 (和带宽) 也是用户能够运行节点的主要障碍。在写这篇博文时,同步一个新的 geth 节点花了我大约 15 个小时。如果以太坊的使用量增加 10 倍,那么同步一个新的 geth 节点将至少需要一周时间,而且更有可能导致节点的互联网连接受到限制。这在攻击期间更为重要,当用户之前未运行节点时对攻击做出成功响应需要用户启用新节点。

交互效应

此外,这三类成本之间存在交互效应。由于数据库在内部使用树结构来存储和检索数据,因此从数据库中获取数据的成本随着数据库大小的对数而增加。事实上,因为顶级 (或前几级) 可以缓存在 RAM 中,所以磁盘访问成本与数据库大小成正比,是 RAM 中缓存数据大小的倍数。

不要从字面上理解这个图,不同的数据库以不同的方式工作,通常内存中的部分只是一个单独 (但很大) 的层 (参见 leveldb 中使用的 LSM 树)。但基本原理是一样的。

例如,如果缓存为 4 GB,并且我们假设数据库的每一层比上一层大 4 倍,那么以太坊当前的 ~64 GB 状态将需要 ~2 次访问。但是如果状态大小增加 4 倍到 ~256 GB,那么这将增加到 ~3 次访问。因此,gas 上限增加 4 倍实际上可以转化为区块验证时间增加约 6 倍。这种影响可能会更大:硬盘在已满状态下比空闲时需要花更长时间来读写。

这对以太坊来说意味着什么?

现在在以太坊区块链中,运行一个节点对许多用户来说已经是一项挑战,尽管至少使用常规硬件仍然是可能的 (我写这篇文章时刚刚在我的笔记本电脑上同步了一个节点!)。因此,我们即将遭遇瓶颈。核心开发者最关心的问题是存储大小。因此,目前在解决计算和数据瓶颈方面的巨大努力,甚至对共识算法的改变,都不太可能带来 gas limit 的大幅提升。即使解决了以太坊最大的 DoS 弱点,也只能将 gas limit 提高 20%。

对于存储大小的问题,唯一解决方案是无状态和状态逾期。无状态使得节点群能够在不维护永久存储的情况下进行验证。状态逾期会使最近未访问过的状态失活,用户需要手动提供证明来更新。这两条路径已经研究了很长时间,并且已经开始了关于无状态的概念验证实现。这两项改进相结合可以大大缓解这些担忧,并为显著提升 gas limit 开辟空间。但即使在实施无状态和状态逾期之后,gas limit 也可能只会安全地提升约 3 倍,直到其他限制开始发挥作用。

另一个可能的中期解决方案使使用 ZK-SNARKs 来验证交易。ZK-SNARKs 能够保证普通用户无需个人存储状态或是验证区块,即使他们仍然需要下载区块中的所有数据来抵御数据不可用攻击。另外,即使攻击者不能强行提交无效区块,但是如果运行一个共识节点的难度过高,依然会有协调审查攻击的风险。因此,ZK-SNARKs 不能无限地提升节点能力,但是仍然能够对其进行大幅提升 (或许是 1-2 个数量级)。一些区块链在 layer1 上探索该形式,以太坊则通过 layer2 协议 (也叫 ZK rollups) 来获益,例如 zksync, Loopring 和 Starknet。

分片之后又会如何?

分片从根本上解决了上述限制,因为它将区块链上包含的数据与单个节点需要处理和存储的数据解耦了。节点验证区块不是通过亲自下载和执行,而是使用先进的数学和密码学技术来间接验证区块。

因此,分片区块链可以安全地拥有非分片区块链无法实现的非常高水平的吞吐量。这确实需要大量的密码学技术来有效替代朴素完整验证,以拒绝无效区块,但这是可以做到的:该理论已经具备了基础,并且基于草案规范的概念验证已经在进行中。

以太坊计划采用二次方分片 (quadratic sharding),其中总可扩展性受到以下事实的限制:节点必须能够同时处理单个分片和信标链,而信标链必须为每个分片执行一些固定的管理工作。如果分片太大,节点就不能再处理单个分片,如果分片太多,节点就不能再处理信标链。这两个约束的乘积构成了上限。

可以想象,通过三次方分片甚至指数分片,我们可以走得更远。在这样的设计中,数据可用性采样肯定会变得更加复杂,但这是可以实现的。但以太坊并没有超越二次方,原因在于,从交易分片到交易分片的分片所获得的额外可扩展性收益实际上无法在其他风险程度可接受的前提下实现。

那么这些风险是什么呢?

最低用户数量

可以想象,只要有一个用户愿意参与,非分片区块链就可以运行。但分片区块链并非如此:单个节点无法处理整条链,因此需要足够的节点以共同处理区块链。如果每个节点可以处理 50 TPS,而链可以处理 10000 TPS,那么链至少需要 200 个节点才能存续。如果链在任何时候都少于 200 个节点,那可能会出现节点无法再保持同步,或者节点停止检测无效区块,或者还可能会发生许多其他坏事,具体取决于节点软件的设置。

在实践中,由于需要冗余 (包括数据可用性采样),安全的最低数量比简单的“链 TPS 除以节点 TPS”高几倍,对于上面的例子,我们将其设置位 1000 个节点。

如果分片区块链的容量增加 10 倍,则最低用户数也增加 10 倍。现在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不从较低的容量开始,当用户很多时再增加,因为这是我们的实际需要,用户数量回落再降低容量?

这里有几个问题:

区块链本身无法可靠地检测到其上有多少唯一用户,因此需要某种治理来检测和设置分片数量。对容量限制的治理很容易成为分裂和冲突的根源。

如果许多用户突然同时意外掉线怎么办?

增加启动分叉所需的最低用户数量,使得防御恶意控制更加艰难。

最低用户数为 1,000,这几乎可以说是没问题的。另一方面,最低用户数设为 100 万,这肯定是不行。即使最低用户数为 10,000 也可以说开始变得有风险。因此,似乎很难证明超过几百个分片的分片区块链是合理的。

历史可检索性

用户真正珍视的区块链重要属性是永久性。当公司破产或是维护该生态系统不再产生利益时,存储在服务器上的数字资产将在 10 年内不再存在。而以太坊上的 NFT 是永久的。

是的,到 2372 年人们仍能够下载并查阅你的加密猫。

但是一旦区块链的容量过高,存储所有这些数据就会变得更加困难,直到某时出现巨大风险,某些历史数据最终将……没人存储。

要量化这种风险很容易。以区块链的数据容量 (MB/sec) 为单位,乘以 ~30 得到每年存储的数据量 (TB)。当前的分片计划的数据容量约为 1.3 MB/秒,因此约为 40 TB/年。如果增加 10 倍,则为 400 TB/年。如果我们不仅希望可以访问数据,而且是以一种便捷的方式,我们还需要元数据 (例如解压缩汇总交易),因此每年达到 4 PB,或十年后达到 40 PB。Internet Archive (互联网档案馆) 使用 50 PB。所以这可以说是分片区块链的安全大小上限。

因此,看起来在这两个维度上,以太坊分片设计实际上已经非常接近合理的最大安全值。常数可以增加一点,但不能增加太多。

结语

尝试扩容区块链的方法有两种:基础的技术改进和简单地提升参数。首先,提升参数听起来很有吸引力:如果您是在餐纸上进行数学运算,这就很容易让自己相信消费级笔记本电脑每秒可以处理数千笔交易,不需要 ZK-SNARK、rollups 或分片。不幸的是,有很多微妙的理由可以解释为什么这种方法是有根本缺陷的。

运行区块链节点的计算机无法使用 100%的 CPU 来验证区块链;他们需要很大的安全边际来抵抗意外的 DoS 攻击,他们需要备用容量来执行诸如在内存池中处理交易之类的任务,并且用户不希望在计算机上运行节点的时候无法同时用于任何其他应用。带宽也会受限:10 MB/s 的连接并不意味着每秒可以处理 10 MB 的区块!也许每 12 秒才能处理 1-5 MB 的块。存储也是一样,提高运行节点的硬件要求并且限制专门的节点运行者并不是解决方案。对于去中心化的区块链而言,普通用户能够运行节点并形成一种文化,即运行节点是一种普遍行为,这一点至关重要。

区块链发展趋势如何?

2018年以来,区块链产业蓬勃发展。区块链相关探索及应用已不仅局限于底层平台,互联网巨头和金融巨头已经在金融、公益、商品溯源等领域加强区块链的运用,特别是在金融领域,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应用加速落地。

区块链产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我国区块链产业目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区块链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3月底,我国以区块链业务为主营业务的区块链公司数量达456家,从上游的硬件制造、平台服务、安全服务,到下游的产业技术应用服务,到保障产业发展的行业投融资、媒体、人才服务,各领域的公司已经基本完备。

从排行榜上TOP20企业的应用场景分类来看,除了13家企业专注于底层平台、区块链硬件等区块链基础设施与平台建设方面,区块链的应用场景已逐渐丰富。从产业细分领域分布状况来看,行业应用类公司达到7家,主要是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京东、腾讯)应用于公益和商品溯源,以及金融企业(平安、招行、中行)演化的创新金融科技应用,如供应链金融、票据及交易清算。

由于区块链可以实现信息的不可篡改,从根源上杜绝了数据作伪的可能性,特别是对真实数据要求较高的金融业,将更积极地拥抱区块链。

区块链发展趋势分析

一、区块链成为全球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开辟国际竞争新赛道;

二、区块链领域成为创新创业的新热土,技术融合将拓展应用新空间;

三、区块链未来三年将在实体经济中广泛落地,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四、区块链打造新型平台经济,开启共享经济新时代;

五、区块链加速“可信数字化”进程,带动金融“脱虚向实”服务实体经济;

六、区块链监管和标准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基础继续夯实。

此外,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区块链在金融业的实际生产环境中应用,还存在不少的技术难点,比如吞吐量、扩展性、共识机制、隐私性及安全性、可管理性等。

区块链等技术创新对于金融行业意义重大,有望加速“可信数字化”进程,持续带动金融“脱虚向实”。

区块链有哪些特点?

区块链特征:

1、去中心化。区块链技术不依赖额外的第三方管理机构或硬件设施,没有中心管制,除了自成一体的区块链本身,通过分布式核算和存储,各个节点实现了信息自我验证、传递和管理。去中心化是区块链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

2、开放性。区块链技术基础是开源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区块链的数据对所有人开放,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和开发相关应用,因此整个系统信息高度透明。

3、独立性。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类似比特币采用的哈希算法等各种数学算法),整个区块链系统不依赖其他第三方,所有节点能够在系统内自动安全地验证、交换数据,不需要任何人为的干预。

4、安全性。只要不能掌控全部数据节点的51%,就无法肆意操控修改网络数据,这使区块链本身变得相对安全,避免了主观人为的数据变更。

5、匿名性。除非有法律规范要求,单从技术上来讲,各区块节点的身份信息不需要公开或验证,信息传递可以匿名进行。

能源区块链研究丨四大有望成为“常青树”的区块链发展趋势

区块链技术不断发展壮大,以适应金融市场和互联网市场需求,并为其持续提供数字解决方案。通过在Web3技术中集成区块链技术,我们正在开发去中心化金融(DeFi)服务和去中心化应用程序(DApp),以增强数字生态系统。

专家预计,通过整合区块链技术和解决方案,银行每年可以节约120亿美元甚至更多。联合国还运用区块链技术来解决有关侵犯人权的问题、资助国际人道主义发展、并推动环保型区块链生态系统创新。

区块链发展趋势的一大挑战是这些趋势都是转瞬即逝的,原因是该行业在不断发展。因此,一些企业和开发商经常会对某个区块链项目的发展存有疑问。但是,经过辛勤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四个项目具有成为“常青树”区块链发展趋势的潜力。更重要的是,这四个项目正积极为去中心化金融和去中心化应用程序行业的开发商提供区块链解决方案。

1

企业中的区块链应用

想要创建优质去中心化应用程序的开发人员可以通过Jelurida的旗舰区块链解决方案“未来币(NXT)和阿朵币(Ardor)”来构建满足市场需求的可扩展性应用程序。说的通俗一点,Jelurida 正在努力将实体公司和企业与区块链行业进行无缝衔接。想象一下,没有实际运用的区块链还是区块链吗?

未来币是世界上首个完全依赖权益证明(PoS)共识的开源区块链平台。权益证明是一种以拜占庭容错为基础的算法,能够消除工作量证明(PoW)模型中的计算损耗,并提高交易安全性。

开发人员可以利用未来币框架构建和保存自定义区块链解决方案,并为代币创建可靠交易所。另一方面,阿朵币的子链功能允许有关组织构建无需许可的区块链数字解决方案并运行智能合约。

通过运用这些解决方案和火链币(Ignis),Jelurida已取得了一些成功。和部分区块链公司不同,Jelurida已实现其所有发展路线里程碑,目前已在三大洲的数个国家开展业务。

目前,Jelurida有许多现实项目在其平台上运行,其中一个是Cycle4Value,该项目是一个环保型的 游戏 化系统,能够控制交通状况、改善公共卫生。

2

游戏 和非同质化代币发展

Enjin对于 游戏 和非同质化代币行业的区块链开发人员来说是另一项可喜的先进成果,这项成果为具有创造性的开发人员提供了创建下一代去中心化软件和应用程序的机会。Enjin为医疗、政治、金融和 娱乐 领域的现实项目提供支持,因向数百万用户提供区块链解决方案而自豪。该项目拥有近4500万的市场容量,已安装200多万个钱包,并创建超过10亿项资产。

基于Enjin构建的现实项目之一“Go! By Health Hero”是一个以未来币为基础的解决方案,能够促进与 健康 相关的项目和服务发展,目前这个项目颇受欢迎。其他项目还有微软的Azure Heroes、《失落的遗迹》以及面向 游戏 玩家的《腐蚀年代》。

目前,Enjin与新兴的未来币行业深度合作,预计随着该行业在未来进一步发展,Enjin将在该行业中扮演重要角色。

3

速度和数据安全性

当一个开发人员想要创建具有扩展性和可靠性的去中心化区块链服务时,速度和安全性是他需要考虑的基本因素。Elrond就做到了这一点,其一秒内可以处理1万多笔交易,比比特币和以太坊加起来的处理速度快100倍。

这是未来几年我们需要的一些“常青树”趋势。

Elrond采用自适应状态分片机制,支持快速验证和交易处理。和Jelurida一样,Elrond采用权益证明节约资源并提高交易安全性。

Elrond有9万多个活跃账户和大量开发项目,因此,其生态系统估值从1千万美元跃升至5亿美元也就不足为奇了。Elrond在大约30个国家都有业务,其客户中有超过115家公司和初创企业。

4

环保系统

Cudos是一个宽带区块链平台,通过整合全球开发人员和用户的计算资源来为区块链项目提供动力。该平台作为开发人员共享和出售共同资源的网络,能够在互联网上引领具有可靠性和扩展性的区块链项目。开发人员可以构建和发布去中心化应用程序,挖掘加密货币并分摊网络费用。

游戏 和非同质化代币开发商和市场,包括其他相关的区块链业务,可以利用Cudos框架创建优质安全的去中心化解决方案和产品。Cudos生态系统致力于为开发人员提供更便宜、更方便、可重复使用的环保型区块链解决方案;为组织提供以云计算为基础的区块链解决方案;将创新方案引入Web3框架中,允许开发人员创建下一代去中心化应用程序。

Cudos近期与以区块链为基础的碳信用公司ClimateTrade合作,以抵消其二氧化碳排放。目前,全球都受到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企业和个人都有责任迅速减缓并最终逆转这种影响。

结语

致力于下一代区块链服务和业务的区块链平台应采取措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从而为区块链数字解决方案创造一个生态友好的环境。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多链(Multichain)与以太坊(Ethereum)——战斗正在进行中

GrandReview 进行的研究表明区块链扩展性,区块链市场在快速增长,并且没有迹象表明这种增长会在短期内放缓。当区块链处于起步阶段时,它是紧密社区的领域,但现在已经扩展到大型企业、投资者甚至地方政府。但伴随着如此快速的扩张而来的是一波新的挑战,尤其是在可扩展性方面。

解决区块链可扩展性问题

众所周知,区块链存在拥塞和可扩展性问题。这影响深远,会导致交易处理时间变慢和交易费用增加,从而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这不是特定链所独有的问题,但在以太坊——仅次于比特币的第二大区块链网络——的情况下尤其明显。这导致一些开发人员变得如此沮丧,以至于区块链扩展性他们转向了其他网络,例如提供更高速度的 Solana 或 Cardano。

同时,大多数开发者都认为,要让 DeFi 继续获得普及和牵引力,以及让这些解决方案为大众所接受,解决方案在于合作,而不是竞争。输入多链宇宙的想法。

什么是多链(Multichain)区块链扩展性

多链能否解决可扩展性问题?顾名思义,多链生态系统是一个多链生态系统,其中多个区块链相互连接,最终目标是提升用户体验、提高效率并允许更广泛地采用。但这需要有效的跨链解决方案。好消息是其中一些已经在生产中。让区块链扩展性我们看看 SushiSwap 和 Aave 采用多链。

SushiSwap 和 Aave 中的多链采用

SushiSwap 早在今年 3 月就进入了多链领域,现在是最大的多链采用者之一,存在于 13 条链上区块链扩展性:包括 Ethereum、Binance Smart Chain、Polygon、Avalanche 和 Fantom。

Aave 将效仿。它已经通过其加密借贷产品取得了成功,这导致许多用户锁定了资产。

Aave 的创始人最近表示,该协议正在考虑在许多不同的网络上启动。他还谈到了 通过 EVM 兼容的解决方案 Neon Labs、 Avalanche和 Optimistic Rollup 解决方案 Arbitrum 和 Optimism 在 Solana上扩展 Aave的借贷市场,作为其多链战略的一部分。

多链聚合器从何而来?

多链或跨链聚合器确定实现跨区块链生态系统交易的最佳途径。因此,它们减轻了现有区块链用户的负担,并消除了新加入者的一些进入障碍。

这种聚合器的一个例子是Apeboard,它使用户能够跨不同平台监控他们的投资组合。Apeboard 支持 11 条链,包括 Ethereum、Binance Smart Chain、Polygon、Solana 和 Terra。它非常适合监控多个链之间的资产和跟踪余额。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 1Inch,这是一个交易所聚合器,它通过扫描 DEX 来为交易者找到最低的加密货币价格。1inch 为以太坊、币安智能链和 Polygon 的 78 个平台提供流动性。

流行的多资产区块链 - Orbit Chain、Polkadot 和 Cosmos

在谈论多链未来时,重要的是要讨论多资产区块链,它使用去中心化跨链通信 (IBC) 存储、传输和验证存在于整个公共区块链上的信息和资产。其中最受欢迎的是 Orbit Chain、Polkadot 和 Cosmos。

多链未来的多种可能性

目前区块链仍然由其每个组成部分定义和体验,这意味着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它缺乏流动性。有些人甚至将其与互联网的早期阶段进行了比较。多链技术将颠覆这种体验,以至于用户甚至可能不知道他们在哪个链上操作。这种变化对于使区块链过渡到高增长行业至关重要。

多链将支持许多部门采用区块链,尤其是金融和银行业。如果没有这种互操作性,使用不同区块链的银行之间的交易对于所有相关人员来说都将非常复杂。但是使用多链方法,传输数据不仅简单,而且快速且安全。

同样,在供应链管理中,区块链互操作性可以带来巨大的好处。区块链的特性允许断开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在没有高投资成本的情况下互操作。因此,利用这些特征来改变供应链是有意义的。

最后,互操作性的一个重要好处是,以前在孤岛中工作的不同开发团队可以利用彼此的解决方案,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创新。

为什么以太坊可能会阻止多链

目前,阻碍多链未来的最大发展是 ETH 2.0的推出——网络升级将使以太坊网络更具可扩展性和安全性。为实现这一目标,以太坊将其共识机制从工作量证明(PoW)更改为权益证明(PoS)。升级可能会对以太坊的价格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其较低的费用和更快的交易将使网络向更多的用户群体开放。

以太坊已经允许在 L2 汇总上进行资产转移——以太坊智能合约内的链下交易聚合器。他们的目标是通过增加区块链的吞吐量来减少费用和拥塞。但在资产转移方面,它们也提供了许多解决方案。

人们普遍认为,L2 解决方案在使以太坊赢得主流用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估计,L2 每秒可以处理 2,000-4,000 笔交易,这已经非常接近 Visa 的处理能力。随着第 1 层与以太坊 2.0 和第 2 层的扩展,以太坊将利用一些强大的经济带宽。

事实上,如果 ETH 2.0 全面生效,开发人员可能看不到任何拥抱多链的理由——以太坊将为他们提供所需的一切。

关于区块链扩展性和区块链扩容技术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区块链扩展性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