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区块链技术银行信贷,以及区块链技术 银行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区块链会导致银行的消失吗
这个是不会的,区块链只会去改进银行的业务。
目前,全球一些知名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关注区块链,并进行了相应的研发。但银行只会去利用区块链,绝不会让区块链去取代自己。
比特币、瑞泰币、莱特币的底层技术都是区块链,但是谁都不可能取代银行。作为传统的金融机构,银行是区块链领域最踊跃的探路者。近年来,国内外多家银行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信贷、清算等领域。区块链独特的信任机制,被银行视作创新风险管理、简化交易流程的关键技术突破。不过,作为新兴技术,区块链生态仍在建立过程之中,应用十分有限,诸多难题仍有待在发展中逐步解决。区块链是一种新兴的数字技术,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建立了共识机制,具有实现智能合约的能力。共识机制保证了不同节点之间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信任、获取权益,且信息不可篡改;智能合约则保证合同条件满足时,合同准确、自动执行,不仅高效,且避免了外界干扰。GSN作为国际化的新兴分布式数字金融平台,首先在金融领域中提出了链上社交银行的概念,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了一套分布式点对点交易体系,从而打造了拥有完全透明、分布式记录、扩展性强的新一代金融服务平台,解决了传统银行存在的信任危机、内部消耗、信息不透明等问题。 创建了一个全球社区,成员之间运用区块链和智能合约技术,提供社交银行服务系统,这一优势,也吸引了众多资本的追捧和市场的关注。据悉,近期更有资本和GSN正在密切接洽商议通过上市的方式,帮助其迅速在市场上占具优势,打造一个全新的区块链金融环境,给区块链产业的发展和实体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注入一剂强心剂。
区块链落地需解决四个核心问题 访交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中心总裁陈维
随着区块链概念的持续升温以及这一技术的日益成熟,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也在加大这一领域的布局和应用。《太古宙-2019年中国区块链金融行业研究报告》指出,金融机构区块链投入呈逐年增长态势,预计至2022年,中国金融机构区块链技术投入将达92.7亿元。
陈维指出,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本质是用资产信用来取代主体信用,而借助区块链技术,可实现技术互信取代机构互信,这两点使得区块链技术契合资产证券化业务场景的需要。基于此,交通银行推出了国内首个区块链资产证券化平台――“链交融”。陈维还表示,区块链技术还将为上海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国际资产管理中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效率+信任”问题待解决
《中国经营报》:尽管不少银行已经 探索 并研究区块链,但最终落地项目较少。你认为,区块链技术落地难的原因是什么?
陈维:由于区块链主要采用联盟链的技术,这使得银行 探索 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在具体业务落地时,主要面临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个是安全。商业银行是整个金融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参与者,对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特别高。在新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安全性要求是最重要的,也是必须要满足的。由于区块链技术运用目前尚处于 探索 阶段,这可能会影响区块链技术应用在具体业务上的落地。
第二个是效率。在去中心化的设定下,所有的节点要达成共识并且将数据进行处理,这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因此目前业务效率较难得到有效兼顾。银行的一些传统业务,比如支付、转账、汇款等业务场景,对时间效率和数据存储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因此区块链技术目前与这些业务场景结合仍存在一定困难。
第三个是跨机构共识。联盟链需要联盟各方达成一致,共同推进链的形成和扩张,但在实际业务推进过程中,不同机构对区块链的认识、对联盟链的需求差异较大,存在一定的协调和推进难度。
第四个是经济成本。区块链应用对银行技术开发能力要求较高,同时还需配套大量软硬件资源,比如:联盟链需要部署节点、形成共识算法等一系列服务;银行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资源进行开发。这些投入在短期内可能无法直接产生可见的经济利润,会出现成本和收益的跨期错配。任何一家金融机构,无论上市与否,都会面临当期考核的问题,使得成本的当期性和收益的滞后性存在一定矛盾。
当然,尽管存在这四个主要矛盾,不少银行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不断 探索 。可以说,在这方面交通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区块链技术应用方面走在了同业前列,尤其在资产证券化领域实现了多项突破。
陈维:所谓效率就是时间问题,信任就是安全问题。
关于效率问题,结合交通银行的 探索 和实践,可通过以下三个方式加以解决:第一,通过链上智能合约的自动化方式,来提高业务流程的办理效率;第二,研究高性能的公有链技术,来满足交易并发情况下的计算、存储能力;第三,借助云计算,利用云的存储能力,提高效率,同时降低经济成本。
关于信任问题,主要有三种解决方式:第一,上链之前达成共识,参与方在上链之前必须要签署协议表示同意,避免业务开展过程中,因未达成共识而导致效率降低、难落地的情况发生;第二,采用数字签名和非对称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以后再进行上链,确保只有授权方才能看到数据,实现数据权限的控制;第三,区块链技术采用分布式账本,实现数据的不能篡改,同时还可以进行追溯,确保各参与方对链上的数据保持较高的信任度。
助推长三角资产和资金“同城化”
《中国经营报》:交通银行在区块链场景 探索 方面有哪些特色和亮点?
陈维:当前市场上有很多关于区块链使用场景的探讨,在区块链赋能金融方面,资产证券化业务是最适合的场景之一。交通银行基于在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实践 探索 及先发优势,自2016年来已尝试 探索 区块链应用于资产证券化业务场景,并于2018年正式对外发布了国内首个区块链资产证券化平台――“链交融”。该平台已获得两项技术专利――《一种基于智能合约的跨机构流程解决方案》和《基于智能合约的Fabric区块链管理方案》,并荣获上海市政府颁发的2018年度上海金融创新成果奖、《中国银行家》十佳区块链应用创新奖等奖项。
资产证券化业务参与机构众多,发行周期较长,同时交易结构也比较复杂,如何使业务更有效率地开展,就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透明、共享、不可篡改四个特征,这就意味着区块链技术可以与资产证券化实现比较完美的结合。
从业务本身来讲,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本质是用资产信用来取代主体信用;同时,借助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技术互信取代机构互信,这两点使得区块链技术和资产证券化业务能够完美地契合。区块链技术可以在不需要第三方背书情况之下,实现系统中所有数据信息的公开、透明、不可篡改、不可伪造,同时还能对信息进行追溯。
《中国经营报》:在实践中,区块链技术如何赋能资产证券化业务?
陈维:在“链交融”平台上,借助区块链技术,将底层资产和尽调报告等资料,通过数字指纹永久储存在链上,借助区块链的透明、共享、不可篡改等特性,解决了资产证券化业务众多参与方之间的互信问题,实现信用穿透;通过一些算法实现链上文件的加密保护,有效缓解了信息泄露的风险。
同时,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也降低了一些维护成本和系统运营的压力。自发行亚洲首单区块链技术赋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交盈2018年第一期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开始算起,截至目前,交通银行已经通过这个平台发行大约七八百亿元规模的项目。我们也一直致力于推动诸如国电电力等更多优质发起机构、专业投资人等资产证券化生态圈用户上链。
“链交融”是“金融创新联合实验室”的孵化成果,也是交通银行前中后台共同联动的产物。在前期研发中,业务部门凭借市场敏感度牵头整个项目,中后台部门协同合作。在区块链技术投入应用后,我们还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对系统进行迭代升级。
除了交通银行内部协同来进行研发之外,交通银行还牵头成立了资产证券化业务生态圈――“陆家嘴资产证券化联盟”,通过与同业机构的合作,共同培育和发展生态圈系统,也是交通银行担当 社会 责任和实现 社会 价值的一种体现。
《中国经营报》:除了赋能银行具体业务之外,区块链技术在银行参与“长三角一体化”、服务上海建设国际资产管理中心等方面能提供哪些帮助?
陈维:区块链技术在资产证券化业务场景的应用实际上缩短了资产持有人和资金持有人之间的信息距离,同时也打破了行政区隔的界限。借助区块链技术,“链交融”平台的各个参与者达成资产共识和价格共识,举例来说,上海的资产可以对接到江苏的资金,从某种程度来说,促进了长三角区域的资产和资金的“同城化”。
同时,区块链技术对上海建设国际资产管理中心也能提供一定帮助。建设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就意味着需要吸引大量的海外资金或者资金管理机构到上海,只有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优质资产才能把海外的资金或者机构留下来。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国际市场已发展得相对成熟,规模也很大,相比之下,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国内还处于发展阶段。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中国来投资一些国内的优质资产,“链交融”平台或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总体而言,区块链技术与上海的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自贸区建设以及建设全球金融 科技 中心、资产管理中心等战略课题都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也将为服务国家战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 中国经营网
有哪些关于区块链的基础知识?
1、区块链技术在银行业中的应用
区块链技术最大的特征就是去中心化, 而这一特征将为银行业降低大量成本。数字货币的发展将可能实现银行实时的数字化交易。例如,在票据交易中,一直以来银行的票据交易都要依靠第三方实现有价凭证的传递,即使是电子票据的交易,
也需要通过央行 ECDS 系统的信息进行交互认证。而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点对点的价值的传递,不再需要中心化的系统进行控制,这不仅仅加快了票据传递的速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失误,流程方面的减少自然会降低银行对于人员的需求量,节约了银行的人工成本。
2、区块链技术在保险业中的应用
区块链技术在保险业中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从数据管理角度来看,保险公司应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包括保险公司的风险监督与投保人的风险管理两个方面。
区块链技术在保险业中的应用,可以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的风险监督。 区块链技术可以将保险公司的日常运营流程记录在节点上,可以实现对公司资金流向、投资情况、赔付多少等业务进行事中控制,提高公司风险管控能力。
3、区块链技术在证券行业的应用
区块链技术在证券行业的应用可以增加证券发行的灵活性,发行证券的公司可以采用智能合约,通过设定证券发行的方式、时间,在最理想的状态下甚至可以 24 小时不间断地发行证券。
4、区块链技术与金融基础设施
区块链技术是以一种分散化的机制进行价值交换,将会导致以中心化为特征的现有的金融基础设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5、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中的应用
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中的应用,首先是提供了信用保障,区块链上记录着商品的流通信息等,能够证明商品及其流转的真实可靠性,从而能够对链上企业的效用情况等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成为了企业银行贷款信用、融资信用、交易信用的一个有效的保障。
蚂蚁链产业案例库之双链通
蚂蚁链-双链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
通过将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进行 数字化升级 ,使得应收账款可以作为 信用凭证 ,在供应链中流转而传递给上游供应商,从而解决供应链末端的 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 的问题。同时,基于金融级别的身份安全和交易安全认证,也为企业在线零接触交易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
平台优势
/ /灵活开放 生态共建
向银行、保理、担保、信托等各种金融机构,以及供应链上下游的核心企业及供应商全面开放。共建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协作生态。并欢迎有实力的大型银行,加入区块链联盟共建。
/ /数字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
应收账款全生命周期数字资产上链,数字资产的生成、流转、融资、销毁直接在链上完成。杜绝非区块链系统常见的费用双花和对账不一致问题。
/ /协助核心企业实现供应链穿透管理
支持核心企业利用区块链技术,通过应收账款的多级流转,对供应链进行穿透式管理,降低供应链风险。
/ /基于TEE的隐私保护技术
基于蚂蚁链+硬件级TEE技术,确保从接口调用,智能合约运算,到落块成链,全链路可信,全过程加密。有效保护企业和金融机构隐私。
平台功能
/ /应收账款的开立和流转
核心企业可以基于银行授信,将对一级供应商的应付账款线上确权并上链。一级供应商可以在链上将应收账款转让给二级或多级供应商。
/ /基于应收账款的提前收款
各级供应商可以将链上持有的应收账款,转让给出资方,并提前获得现金收款。
/ /应收账款的销毁
核心企业付款后,双链通合作的清分机构将资金结算到应收账款的链上持有者,包括各级供应商及出资方。
平台特点
/ /基于银行企业网银的金融级审批流程
双链通和各主流银行深度合作,实现了企业网银的底层对接。 使得企业开立和转让应收账款,可以像网银转账一样安全,根据不同的金额分层,执行不同层级的审批流程。 从技术上杜绝“萝卜章”,从源头上降低交易操作风险。
/ /自主创新的区块链技术
蚂蚁链-双链通采用自研的区块链技术,从硬件、网络、存储、计算、密码学、共识、成块等底层技术,到应收账款的确认、流转、融资、清分等业务环节, 保证供应链上各环节业务的信息和业务数据安全可控 。
平台架构
/ /业务架构
通过蚂蚁区块链硬件隐私保护技术,确保多方参与的安全性、隔离性;基础服务集成支付宝核身与企业网银核身能力,通过网银U盾签名,确保交易可靠无纠纷确权;业务中台核心服务实现云化,更多联盟参与方可以直接通过简单API加入网络。
/ /架构优势
基于支付宝企业账户与企业网银U盾的交易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交易可靠确权。
硬件级别的交易安全隐私合约链,通过可信执行环境,确保多方参与的隐私计算与数据隔离。
客户案例
2019年11月1日,哈啰出行宣布接入“双链通”,其上游的供应商凭借哈啰出行在“双链通”上发行的应收账款凭证,可直接从银行获得贷款。
“双链通”通过对区块链技术和网商银行信贷技术的运用,可以让小微企业的融资时间成本从3个月变成1秒。
区块链技术银行信贷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区块链技术 银行、区块链技术银行信贷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区块链技术银行信贷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