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聊到了区块链教材,以及区块链教材第26页pi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智能教辅对于老师备授课帮助大吗?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延伸和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尤其是受疫情的影响,各类学校、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致力于网课的学习,带动了智能教辅的发展。
一、什么是智能教辅?
智能教辅是将传统教辅图书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全新概念。
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AR/V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教材及匹配教材的示范性、结构化、出版级教学资源为核心,提供教学、学习、练习、测评、管理等全过程的一体化的信息化智能化环境,陪伴学生一路学习成长。
二、智能教辅的作用。
智能教辅能够给老师提供教案、课件、微课、试卷等等教学资源,用户可扫描智能教辅配套图书中的题目二维码,即可在移动设备上观看一线名师的视频在线讲解,实现了O2O领域的图书动态化、智能化。老师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工具,实现了模拟课堂情景,而又不受课堂物理环境的限制,随时随地地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对老师的授课也给予了极大地帮助。
智能教辅大有可为,对教师备课、授课有很大的帮助,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相信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区块链技术与数字货币的应用与发展是哪本书
《区块链技术与应用》。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区块链技术与应用》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22-5-1出版的图书,中国第一本区块链教材。区块链,就是一个又一个区块组成的链条,每一个区块中保存了一定的信息,按照各自产生的时间顺序连接成链条。
概括《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论文的要点?
导语
本课堂用通俗易懂的系列内容为大家呈现区块链与密码学领域相关知识。这里有知识也有故事区块链教材,从感兴趣到有乐趣,点宽课堂等区块链教材你来学。
这个系列中的课程内容首先从比特币着手进行入门介绍,再延伸至区块链的相关技术原理与发展趋势,然后深入浅出地依次介绍在区块链中应用的各类密码学技术。欢迎大家订阅本公众号,持续进行学习。
【本课堂内容全部选编自PlatON首席密码学家、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德彪教授的《区块链与密码学》授课讲义、教材及互联网,版权归属其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区块链教材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1.0
引言
我们先从一组小漫画聊起,先看看帅气的我(咳咳)和小明发生的故事。
-2-
-3-
看完漫画,大家对用区块链记账有区块链教材了大概了解嘛?其实在区块链运转机制中,当然不能用石头剪刀布啦!而是让全网节点比赛,看谁先算出一个前X位都是0的随机数,谁就获得记账权,我太难了…
举个例子:整个比特币网络要约10分钟才能找出一个前10位都是0的随机数,所以确保同时只有一个节点记账。
而如何确保多方互相都信任呢,第一大家一起“抄作业”,并放在自己的书包里(账本),第二确保“作业”在字迹上盖个印章,确保不被篡改。
说是照抄一遍,其实交易内容是可以被加密的,虽然密文全网同步备份,没有对应的私钥还是看不到——确保了数据私密性和安全性。(没有钥匙休想打开我的作业本!)
而在“作业”上盖章,这个“印章”则是比喻区块正文的对应Hash(Merkel根),Hash相关的知识点在后面的课堂中会讲到,只要正文被篡改了哪怕一丁点儿,Hash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大家”也就知道正文被篡改了。
就像是篡改作业的笔记,不管是橡皮擦掉、胶条粘掉、还是用涂改液涂掉,都是留下痕迹哦,而这种篡改内容就会被整个区块链系统无情地抛弃。
大家对区块链是不是有一丢丢了解了呢,下面我们言归正传,来看看区块链的“爸爸”比特币的诞生记!
1.1
比特币“破蛋”
2008年11月,一位化名为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密码学论坛 metzdowd.com 发表的一篇名为Bitcoin: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的论文中首先提出了比特币。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发布了比特币系统并挖掘出第一个区块,被称为“创世区块”,最初的50个比特币宣告问世。
(比特币创世区块)
有趣的一点是,中本聪在创世区块中带上了一句话以证明这个区块挖出于2009年1月3日。是什么方式呢?看图~
(2009年1月3日《泰晤士报》头版)
中本聪将2009年1月3日《泰晤士报》中头版的新闻标题——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财政大臣正处于第二次救助银行之际》)记在了创世区块中,而当时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席卷欧洲,无人幸免。
当传统银行在金融海啸中挣扎之际,代表新一代支付方式的比特币创世区块诞生,貌似巧合的事情现在看来却意味深长,仿佛是命运的交接棒。
比特币趣闻之有史以来最贵的比萨
2010年5月22日,美国佛罗里达州程序设计员拉斯洛·豪涅茨(Laszlo Hanyecz)用10000个比特币,换了棒约翰(Papa Johns)比萨店的一个价值25美元的奶酪比萨。当时用于换取比萨的比特币目前价值高达605,000,000元人民币!
有趣的是,目前棒约翰(PZZA.US)在美股市值约为186亿人民币,10000枚比特币大约占棒约翰总股本的3.2%,妥妥股东前十,一辈子比萨吃不完啦!
备注:比特币价格取自2020年5月11日17:34
截止2022年,比特币运行了13个年头。
比特币无中央管理服务器,无任何负责的主体,无外部信用背书,系统软件全部开源,系统本身分布全球各个角落,就像是一个“三无产品”。
然而神奇的是,这样一个“三无”系统,十余年来一直都在稳定运行,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在比特币运行期间,有大量黑客无数尝试攻克比特币系统,均无功而返。这一点也展示了比特币系统背后技术的完备性和可靠性。
随着比特币价格的一路走高,比特币风暴席卷全球。从比特币背后引申出的区块链技术,也逐渐成为人们探索的对象。希望将这样一个稳定可靠的系统应用到各类企业应用之中。
除了其背后的技术具备的扩展价值,比特币作为一种虚拟资产,也逐渐与现实世界中的法币建立起了“兑换”关系,于是也有了狭义的“价格”,如果从法币角度来看,其更像是一种“商品”。
比特币趣闻之我不叫加密货币
对于以比特币为大哥的众虚拟资产,一直有一个统一的称谓: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y)。但加密一词是一个“未完成”的状态,有加密就必然有解密,难道还有解密货币?所以加密货币的称谓其实是一个误区。
Cryptography是“密码学”,包含加密技术和解密技术。消息即为明文,而被加密之后的消息,我们称之为密文。用某种特定的方式方法对其进行“伪装”处理,以隐藏其内容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加密(encryption)。当我们将密文转变为明文,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解密(decryption),所以Cryptocurrency应该译为“密码货币”。以后大家再见到“加密货币”记得要纠正哦~
【区块链与密码学】课堂第1-1讲今天就讲到这里啦,其实比特币最吸引人的是它十几年间创造的价格神话,比特币为何总是“大涨大跌”?又是谁推动比特币价格十几年间万倍增长?比特币系统完备性和可靠性背后又是靠什么技术支撑?
我们将在之后的第二讲详细拆解比特币背后的技术和比特币价格的细枝末节。敬请期待!
关注点宽学园,每周持续更新区块链系列课程,小宽带你进入区块链世界。
FOLLOW US
© DigQuant
点击“阅读原文”,登录官网,一起解锁更多金融科技姿势:涵盖 Python 、 金融基础 、 量化投资 、 区块链 、 大数据 、 人工智能 。 Dig More, Learn More!
结构化思维篇
“思维地基”之结构化思维篇
全面提升你的思维能力
“思维地基”之结构化思维篇
20 人赞同了文章
为你朗读
8 分钟
要建构、先解构
我的结构化思维之路的起点要追溯到读大学的时候,记得当时第一次读到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的某本书里的一句话:
我的作品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社会如何迫使那些心智敏感又不想循规蹈矩的人走向毁灭。
整个人都被深深震撼了。
雅克·德里达是后现代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通俗的说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核心就是对不容置疑的传统观念发起挑战,将固有逻辑和结构系统进行拆散和重新组合,破除所有形式规则。
爱因斯坦发表狭义和广义相对论之前,人类社会一直都认为牛顿的物理学定律既适用于地球上的所有物体,也适用于整个宇宙。人类对于任何现象、事物的解释更倾向于进行全面的、统一的解释,以证明这种解释的正确性。与此同时,社会对于大众的要求也是要有统一的着装、统一的行为、统一的信仰。某些大师的思想上升到了“主义”的高度后,变成了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
后来爱因斯坦发现了宇宙物理学的探索方法,打破了牛顿物理学的绝对权威,同时开启了数学等其它科学领域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开始反思绝对权威、绝对真理是否存在。因此尼采提出“上帝已死”,拉开了后现代解构主义思潮的序幕。
虽然这股思潮没能在人类的政治、经济、军事领域产生多大影响,它影响的主要是艺术领域,如建筑后现代设计大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解构音乐创始人约翰·凯奇(John Cage),解构主义的电影作品如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等。但是这股思潮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在过去十二年的义务教育过程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尤其是人文和社会科学部分的缺陷与缺失,让我萌发了前往异国深造的念头,也奠定了我重新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精神基础。
站在今天的视角回头看,当年的解构主义思潮现在有了一个新名字叫做“去中心化”。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消费方式、出行方式甚至学习方式,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公司正在颠覆和重做所有的行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并促进创新,互联网公司将他们的组织结构由原先的“金字塔”型变成了扁平的“蜂窝状”,让更接近市场的一线团队担负起了服务客户与创新的重任。这就是“去中心化”在商业组织领域的渗透。
其实不仅大众的消费需求变得个性化,人们的审美观、行为模式甚至意识形态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分化,而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就是这些个性化背后的根本动力。
尽管“去中心化”和当年的后现代结构主义一样,都会遭到“中心”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和抵制,尤其在采用金字塔型结构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治理的国家中,这将使得“去中心化”之路呈现出“螺旋形”上升的态势,但是支撑“去中心化”背后的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是帮助人类挣脱枷锁,不断进步的底层素养,这个是不会改变的。
我们说学习一门学科有三个层面,学科知识只是学科思想的表层形式。如果你光学习这门学科的知识,那么这门学科对你来说就是一种技能或技术。但大部分学科其实是一种过程和方法,比如科学的研究过程是“问题--假设--求证”,我们通过掌握这种研究过程掌握实证与定量的方法,学会用数据说话。
更深层去看,我们学习一门学科最终还是要学习这门学科的精神和态度。比如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包含了理性的思考(追问到底的精神)和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的态度,而人文学科则包含了更多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类终将去向何方的终极思考。
所以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之前,首先要理清我们过去所学的知识中到底有哪些属于表层知识,哪些属于过程和方法,哪些构成了我们的精神和态度。
正所谓“不破不立”,先解构,才能建构。
建构的核心法门
结构化思维的本质是系统、全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普通人的结构化思维分两重境界:
第一重的典型输出是能够对某个问题进行结构化的拆解,并精准的找到解决方案。第二重境界表现为能够针对某个议题自行建模 -- 解释 -- 场景化应用。
第二重境界与第一重境界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结构”,结构化思维的最终目标也是形成自己的“结构”,所以我把这个形成自己的“结构”的过程简称为“建构”。
两重境界的修炼过程可以概括为:学习 -- 提炼 -- 应用 -- 再学习 -- 再提炼 -- 再应用。
由于学习与提炼在建构中扮演了比较核心的角色,大多数人往往是因为迈不开这两步,所以到不了总结出自己结构的境界,所以本篇先介绍学习与提炼的核心法门。
1. 学习:先系统、再碎片。
20世纪30年代,美国高等学府里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学生越来越多,但当时的经济学系并没有统一的教材,本科生们学的都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的《就业、信息和货币通论》、马克思的《资本论》等等。
出生于经济学世家的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1915—2009)在他30岁的时候(为了养家糊口),用3年时间把过去100多年的点状的经济学理论整合重构,写成了一本《经济学》教材。这本教材把经济学理论分成7部分:基础概念、微观经济学、要素市场、应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全球经济和经济政策。
他的这本教材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四百万册。虽然后来另外两位杰出的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Stiglitz)和格里高利·曼昆(N. Gregory Mankiw)也写过两本比较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但书的结构都没有跳出萨缪尔森的框架。
萨缪尔森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但是经济学高地从欧洲转到美国却不是自萨缪尔森开始。美国学者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喜欢建立学科结构(建构),这使他们更容易从一个更系统、更全面的维度思考这门学科,并找到这门学科固有的不足和痛点加以提升。
这种建构思维后来被麦肯锡(始创于美国的咨询公司鼻祖)总结在《金字塔原理》中,被世界以“结构化思维”的名字所认知,成为了一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所以我们学习一门学科、读一本书、看一个人,都应该从整体结构而不是某一部分开始。先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然后再填充内容。这里就引出两个关键点:
结构要向大师学习、系统化地学习;内容可以降维学习、碎片化地学习。什么意思?
真正的经典作品并不好找,但是理解了大师的“思想结构”,胜过向普通人学习10年。所以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寻找经典,而不是阅读普通作品或与普通人交流上。
理解大师的“思想结构”是指在读大师的著作时,不要过分追求每一章的内容,而要去想章与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编排,如果那样编排可不可以。理解经典作品的内容可能只要2、3个月,但是理解经典作品的结构可能需要2、3年。当你真正体会到大师所设结构之精妙的那一刻,很可能就是你思维层次跃迁的时刻。
至于内容,现在流行知识付费,大量的知识付费节目为了让更多人愿意来看或听,都选择了形式大于内容的呈现方式,知识被割裂成小块的“面包”,涂上“果酱”或“黄油”进行“投喂”。这种类型的知识获取方式适合已经长了“尖牙”的物种,既已经对这块知识有整体框架的人群,否则你的“牙齿”将在反复咀嚼“面包”的过程中变成“幼齿”,从此丧失“猎食”的能力。
所以,内容用碎片化的方式学习是可以的,但还是要谨慎选择输入渠道。
2. 提炼:知其同,而不是求其异。
请在30秒内熟读并牢记以下这些名词:
卡车、大象、老虎、苹果、菠萝、出租车、公交车、哈密瓜、猴子。
可能大多数人在30秒之后闭上眼,记得的只有一团乱麻。
但如果用结构化的方式对它们进行梳理:
交通工具:卡车、出租车、公交车
水果:苹果、菠萝、哈密瓜
动物:大象、老虎、猴子
这样看起来就有条理多了,记起来也更容易了。
人脑喜欢结构化的信息,用逻辑把信息进行归类整理,能够使信息更容易记忆。这个就是提炼结构的第一步。
不断地发现学科、著作、他人行为的相同之处,将这些相同之处归类整理,当这样的“类目”积累到临界点,就能够形成你自己的结构。
这部分的范例可以参考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这本书的第一章作者就清晰地指明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历史学的本质与发展脉络:
物理学:研究宇宙的基本特征。
化学:研究原子和分子的故事。
生物学:研究有机体的故事。
历史学:研究人类文化的发展。
他将人类的历史分成三个阶段:
认知革命(大约7万年前)
农业革命(大约12000年前)
科学革命(大约500年前)
并指出推动人类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创造出了由想象构建的秩序、发明了文字,以这两者补足了基因中的不足。
“想象秩序”是历史发展的偶然,但是为了维持“想象秩序”,人类将其包装成必然,然后恶性循环加固了这些秩序。
他认为历史的大方向是全球融合。目前全球文化的内核是亚非世界的文化。但全球文化虽然单一,却非同质。
公元前的1000年间,出现了三种有可能达到全球一家概念的秩序:
第一种是经济上的货币秩序,第二种是政治上的帝国秩序,第三种是宗教上的全球性宗教,如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然后他详细论述了货币、帝国、宗教的演化过程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人类简史》是前无古人之作,真正的上帝视角。因为它写的是人类从智人到现代的整个历史,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写,同时书中有很多听上去惊世骇俗,但细品后觉得很有道理的观点。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在看一本百科全书。震撼我的不仅是他那些惊世骇俗的观点,还有他对物理、化学、生物学、历史学及其它学科融汇贯通的程度以及自身建构能力之强大。
我想,这就是结构化思维的最高境界。大多数人可以通过反复阅读赫拉利的著作领悟出很多提炼自己结构的方法。
总结一下
结构化思维是一种系统、全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来自我们对科学的不懈探索、对权威观点的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
要想掌握结构化思维的精髓,学会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思考套路,我们必须系统化的向大师们学习如何思考与建构,同时不断找出知识中的相同点,归类整理成我们自己的小类目。当这些小类目积累到临界点时,就能够形成我们自己的结构。再经过场景化的应用与修正,我们的结构化思维能力一定能够获得显著的提高。
浙江大学首设区块链课程面向哪些学生?
浙江大学将于2018年秋季学期面向部分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设置一门名为《区块链与数字资产》的课程。
从12日成立的浙江大学区块链研究中心了解到,这门课程是该校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在“金融科技”方向的模块课程。其教材是由浙大教师编写、出版的《区块链技术进阶与实战》。
据介绍,浙江大学区块链研究中心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纯担任。浙江大学区块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蔡亮表示,区块链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前沿技术,高校有责任从科研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着手,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
今年4月,全国首个百亿人民币规模的区块链创新基金在杭州成立。据不完全统计,杭州拥有区块链专利193件。
来源:澎湃新闻网
如何检测区块链智能合约的风险等级高低
随着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脚步的加快区块链教材,区块链技术在政务、金融、物流、司法等众多领域得到深入应用。在应用过程中,不仅催生了新的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也产生了很多安全问题,因而安全监管显得尤为重要。安全测评作为监管重要手段之一,成为很多区块链研发厂商和应用企业的关注热点。本文就大家关心的区块链合规性安全测评谈谈区块链教材我们做的一点探索和实践。
一、区块链技术测评
区块链技术测评一般分为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安全测评。
1、功能测试
功能测试是对底层区块链系统支持的基础功能的测试,目的是衡量底层区块链系统的能力范围。
区块链功能测试主要依据GB/T 25000.10-2016《系统与软件质量要求和评价(SQuaRE)第10部分区块链教材:系统与软件质量模型》、GB/T 25000.51-2016《系统与软件质量要求和评价(SQuaRE)第51部分:就绪可用软件产品(RUSP)的质量要求和测试细则》等标准,验证被测软件是否满足相关测试标准要求。
区块链功能测试具体包括组网方式和通信、数据存储和传输、加密模块可用性、共识功能和容错、智能合约功能、系统管理稳定性、链稳定性、隐私保护、互操作能力、账户和交易类型、私钥管理方案、审计管理等模块。
2、性能测试
性能测试是为描述测试对象与性能相关的特征并对其进行评价而实施和执行的一类测试,大多在项目验收测评中,用来验证既定的技术指标是否完成。
区块链性能测试具体包括高并发压力测试场景、尖峰冲击测试场景、长时间稳定运行测试场景、查询测试场景等模块。
3、安全测评
区块链安全测评主要是对账户数据、密码学机制、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进行安全测试和评价。
区块链安全测评的主要依据是《DB31/T 1331-2021区块链技术安全通用要求》。也可根据实际测试需求参考《JR/T 0193-2020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评估规则》、《JR/T 0184—2020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等标准。
区块链安全测评具体包括存储、网络、计算、共识机制、密码学机制、时序机制、个人信息保护、组网机制、智能合约、服务与访问等内容。
二、区块链合规性安全测评
区块链合规性安全测评一般包括“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评估”、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和“专项资金项目验收测评”三类。
1、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评估
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评估主要依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9年1月10日发布的《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和参考区块链国家标准《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规范(征求意见稿)》进行。
《规定》旨在明确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的信息安全管理责任,规范和促进区块链技术及相关服务的健康发展,规避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风险,为区块链信息服务的提供、使用、管理等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规定》第九条指出: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开发上线新产品、新应用、新功能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行安全评估。
《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规范》是由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牵头,浙江大学、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上海市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等单位共同参与编写的一项建设和评估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能力的国家标准。《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规范》规定了联盟链和私有链的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应满足的安全要求,包括安全技术要求和安全保障要求以及相应的测试评估方法,适用于指导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评估和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建设。标准提出的安全技术要求、保障要求框架如下:
图1 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要求模型
2、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的主要依据包括《GB/T 22239-2019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8448-2019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
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兴信息技术,构建的应用系统同样属于等级保护对象,需要按照规定开展等级保护测评。等级保护安全测评通用要求适用于评估区块链的基础设施部分,但目前并没有提出区块链特有的安全要求。因此,区块链安全测评扩展要求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3、专项资金项目验收测评
根据市经信委有关规定,信息化专项资金项目在项目验收时需出具安全测评报告。区块链应用项目的验收测评将依据上海市最新发布的区块链地方标准《DB31/T 1331-2021 区块链技术安全通用要求》开展。
三、区块链安全测评探索与实践
1、标准编制
上海测评中心积极参与区块链标准编制工作。由上海测评中心牵头,苏州同济区块链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七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墨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等单位参加编写的区块链地方标准《DB31/T 1331-2021 区块链技术安全通用要求》已于2021年12月正式发布,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上海测评中心参与编写的区块链国标《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规范》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
同时,测评中心还参与编写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同济大学牵头编写的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初级和中级教材,负责编制“测试区块链系统”章节内容。
2、项目实践
近年来,上海测评中心依据相关技术标准进行了大量的区块链安全测评实践,包括等级保护测评、信息服务安全评估、项目安全测评等。在测评实践中,发现的主要安全问题如下:
表1 区块链主要是安全问题
序号
测评项
问题描述
1
共识算法
共识算法采用Kafka或Raft共识,不支持拜占庭容错,不支持容忍节点恶意行为。
2
上链数据
上链敏感信息未进行加密处理,通过查询接口或区块链浏览器可访问链上所有数据。
3
密码算法
密码算法中使用的随机数不符合GB/T 32915-2016对随机性的要求。
4
节点防护
对于联盟链,未能对节点服务器所在区域配置安全防护措施。
5
通信传输
节点间通信、区块链与上层应用之间通信时,未建立安全的信息传输通道。
6
共识算法
系统部署节点数量较少,有时甚至没有达到共识算法要求的容错数量。
7
智能合约
未对智能合约的运行进行监测,无法及时发现、处置智能合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8
服务与访问
上层应用存在未授权、越权等访问控制缺陷,导致业务错乱、数据泄露。
9
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编码不规范,当智能合约出现错误时,不提供智能合约冻结功能。
10
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的运行环境没有与外部隔离,存在外部攻击的风险。
3、工具应用
测评中心在组织编制《DB31/T 1331-2021 区块链技术安全通用要求》时,已考虑与等级保护测评的衔接需求。DB31/T 1331中的“基础设施层”安全与等级保护的安全物理环境、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安全管理中心等相关要求保持一致,“协议层安全”、“扩展层安全”则更多体现区块链特有的安全保护要求。
测评中心依据DB31/T 1331相关安全要求,正在组织编写区块链测评扩展要求,相关成果将应用于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具——测评能手。届时,使用“测评能手”软件的测评机构就能准确、规范、高效地开展区块链安全测评,发现区块链安全风险,并提出对应的整改建议
关于区块链教材和区块链教材第26页pi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区块链教材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