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区块链与银行家,以及区块链与银行业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区块链落地需解决四个核心问题 访交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中心总裁陈维
随着区块链概念的持续升温以及这一技术的日益成熟,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也在加大这一领域的布局和应用。《太古宙-2019年中国区块链金融行业研究报告》指出,金融机构区块链投入呈逐年增长态势,预计至2022年,中国金融机构区块链技术投入将达92.7亿元。
陈维指出,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本质是用资产信用来取代主体信用,而借助区块链技术,可实现技术互信取代机构互信,这两点使得区块链技术契合资产证券化业务场景的需要。基于此,交通银行推出了国内首个区块链资产证券化平台――“链交融”。陈维还表示,区块链技术还将为上海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国际资产管理中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效率+信任”问题待解决
《中国经营报》:尽管不少银行已经 探索 并研究区块链,但最终落地项目较少。你认为,区块链技术落地难的原因是什么?
陈维:由于区块链主要采用联盟链的技术,这使得银行 探索 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在具体业务落地时,主要面临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个是安全。商业银行是整个金融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参与者,对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特别高。在新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安全性要求是最重要的,也是必须要满足的。由于区块链技术运用目前尚处于 探索 阶段,这可能会影响区块链技术应用在具体业务上的落地。
第二个是效率。在去中心化的设定下,所有的节点要达成共识并且将数据进行处理,这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因此目前业务效率较难得到有效兼顾。银行的一些传统业务,比如支付、转账、汇款等业务场景,对时间效率和数据存储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因此区块链技术目前与这些业务场景结合仍存在一定困难。
第三个是跨机构共识。联盟链需要联盟各方达成一致,共同推进链的形成和扩张,但在实际业务推进过程中,不同机构对区块链的认识、对联盟链的需求差异较大,存在一定的协调和推进难度。
第四个是经济成本。区块链应用对银行技术开发能力要求较高,同时还需配套大量软硬件资源,比如:联盟链需要部署节点、形成共识算法等一系列服务;银行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资源进行开发。这些投入在短期内可能无法直接产生可见的经济利润,会出现成本和收益的跨期错配。任何一家金融机构,无论上市与否,都会面临当期考核的问题,使得成本的当期性和收益的滞后性存在一定矛盾。
当然,尽管存在这四个主要矛盾,不少银行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不断 探索 。可以说,在这方面交通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区块链技术应用方面走在了同业前列,尤其在资产证券化领域实现了多项突破。
陈维:所谓效率就是时间问题,信任就是安全问题。
关于效率问题,结合交通银行的 探索 和实践,可通过以下三个方式加以解决:第一,通过链上智能合约的自动化方式,来提高业务流程的办理效率;第二,研究高性能的公有链技术,来满足交易并发情况下的计算、存储能力;第三,借助云计算,利用云的存储能力,提高效率,同时降低经济成本。
关于信任问题,主要有三种解决方式:第一,上链之前达成共识,参与方在上链之前必须要签署协议表示同意,避免业务开展过程中,因未达成共识而导致效率降低、难落地的情况发生;第二,采用数字签名和非对称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以后再进行上链,确保只有授权方才能看到数据,实现数据权限的控制;第三,区块链技术采用分布式账本,实现数据的不能篡改,同时还可以进行追溯,确保各参与方对链上的数据保持较高的信任度。
助推长三角资产和资金“同城化”
《中国经营报》:交通银行在区块链场景 探索 方面有哪些特色和亮点?
陈维:当前市场上有很多关于区块链使用场景的探讨,在区块链赋能金融方面,资产证券化业务是最适合的场景之一。交通银行基于在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实践 探索 及先发优势,自2016年来已尝试 探索 区块链应用于资产证券化业务场景,并于2018年正式对外发布了国内首个区块链资产证券化平台――“链交融”。该平台已获得两项技术专利――《一种基于智能合约的跨机构流程解决方案》和《基于智能合约的Fabric区块链管理方案》,并荣获上海市政府颁发的2018年度上海金融创新成果奖、《中国银行家》十佳区块链应用创新奖等奖项。
资产证券化业务参与机构众多,发行周期较长,同时交易结构也比较复杂,如何使业务更有效率地开展,就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透明、共享、不可篡改四个特征,这就意味着区块链技术可以与资产证券化实现比较完美的结合。
从业务本身来讲,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本质是用资产信用来取代主体信用;同时,借助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技术互信取代机构互信,这两点使得区块链技术和资产证券化业务能够完美地契合。区块链技术可以在不需要第三方背书情况之下,实现系统中所有数据信息的公开、透明、不可篡改、不可伪造,同时还能对信息进行追溯。
《中国经营报》:在实践中,区块链技术如何赋能资产证券化业务?
陈维:在“链交融”平台上,借助区块链技术,将底层资产和尽调报告等资料,通过数字指纹永久储存在链上,借助区块链的透明、共享、不可篡改等特性,解决了资产证券化业务众多参与方之间的互信问题,实现信用穿透;通过一些算法实现链上文件的加密保护,有效缓解了信息泄露的风险。
同时,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也降低了一些维护成本和系统运营的压力。自发行亚洲首单区块链技术赋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交盈2018年第一期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开始算起,截至目前,交通银行已经通过这个平台发行大约七八百亿元规模的项目。我们也一直致力于推动诸如国电电力等更多优质发起机构、专业投资人等资产证券化生态圈用户上链。
“链交融”是“金融创新联合实验室”的孵化成果,也是交通银行前中后台共同联动的产物。在前期研发中,业务部门凭借市场敏感度牵头整个项目,中后台部门协同合作。在区块链技术投入应用后,我们还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对系统进行迭代升级。
除了交通银行内部协同来进行研发之外,交通银行还牵头成立了资产证券化业务生态圈――“陆家嘴资产证券化联盟”,通过与同业机构的合作,共同培育和发展生态圈系统,也是交通银行担当 社会 责任和实现 社会 价值的一种体现。
《中国经营报》:除了赋能银行具体业务之外,区块链技术在银行参与“长三角一体化”、服务上海建设国际资产管理中心等方面能提供哪些帮助?
陈维:区块链技术在资产证券化业务场景的应用实际上缩短了资产持有人和资金持有人之间的信息距离,同时也打破了行政区隔的界限。借助区块链技术,“链交融”平台的各个参与者达成资产共识和价格共识,举例来说,上海的资产可以对接到江苏的资金,从某种程度来说,促进了长三角区域的资产和资金的“同城化”。
同时,区块链技术对上海建设国际资产管理中心也能提供一定帮助。建设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就意味着需要吸引大量的海外资金或者资金管理机构到上海,只有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优质资产才能把海外的资金或者机构留下来。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国际市场已发展得相对成熟,规模也很大,相比之下,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国内还处于发展阶段。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中国来投资一些国内的优质资产,“链交融”平台或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总体而言,区块链技术与上海的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自贸区建设以及建设全球金融 科技 中心、资产管理中心等战略课题都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也将为服务国家战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 中国经营网
银行在区块链领域可以采取什么布局策略
组建区块链大联盟、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内部快速实施试点。
银行在区块链领域可以,采取组建区块链大联盟、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内部快速实施试点,布局策略,在区块链上直接取证,大大压缩了时间和资金成本。
银行的区块链存证业务为例,与传统商业银行不同的是,微众银行与客户所发生的业务关系,基本都是通过线上的数字化形式完成的。
银行家的悖论与互联网金融的机会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舍默讲过经济学上的“银行家悖论”:如果你贷款给信用记录差的人,他们可能还不了钱,甚至搞得你破产,风险很大。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相悖的局面:最需要钱的人,信用风险都很大,因此很难得到贷款,而不需要钱的人信用记录都好,因此很容易得到贷款。事实上,中小企业和国企在获得贷款方面所处的不同境遇也是相似的写照。
银行家悖论其实并非银行家之过,而是整个社会的结构性问题,尤其是在全社会的利益分配方面。金融好赚钱、资本赚快钱、房地产赚大钱、实体赚辛苦钱、小企业赚小钱,这样的局面不应该再继续下去了。
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要解决这样的结构性问题,根本上要让实体经济具有吸引资金的能力和环境,主要的改革措施要从关注总量转向关注结构。
从可查的数据显示,国内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国80%的就业,70%左右的专利发明权,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然而,由于成本高、利润低、道德风险大等特点,小微贷款又成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具体而言,由于小微企业分布较为广泛,难以集中获取多家企业的信息,服务小微企业的边际成本较高;由于单笔业务小,发放小微贷款的利润有限;由于缺乏抵押品,道德风险难以控制。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微企业潜在融资缺口高达1.9万亿美元,缺口比重高达43.18%。
这是国内普惠金融工作的目标,也是“银行家悖论”造成的空白市场。如何证明来自非富人群的借款人未来具有还款能力与意愿给极融等金融科技公司创造了巨大的蓝海,而技术发展是实现这个商业逻辑的基础。所以,极融能够在现阶段快速成长的原因就是提供了打破银行家悖论的逻辑与实现方式。
从目前科技赋能取得的成功案例来看,技术发展带来了首次突围,而达到普惠金融目标中的完全覆盖需要更多逻辑上的创新。
最为人们熟知的蚂蚁金服、京东数科等拥有互联网背景的新金融公司,依托自身的场景和流量,凭借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能力,向合作的持牌金融机构提供导流获客服务,根据不同机构资产偏好,精准推荐目标客户群,并向合作机构提供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支持,降低合作机构的获客成本和违约率。
如今蚂蚁金融被监管约谈,暂缓上市,整改一下,也能让未来蚂蚁集团的上市走得更稳一些,不要上市没多久就破发,也别带崩大盘。
在蚂蚁金服的前两轮融资中,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国开金融、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等国字号机构大量入股蚂蚁金服。更别说社保基金,也在A轮融资就入股蚂蚁金服。
为了全国人民的养老金,蚂蚁集团也要上市。
归根结底,蚂蚁还是一家实力雄厚的企业。支付宝已经是一款国民应用,这么大的覆盖面下,广大的用户群对理财多无知,蚂蚁的实力就有多雄厚。
正如《金融稳定报告》提到的:面对国内外经济金融运行的复杂局面,中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没有变。
但是:继续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精准处置重点领域风险,补齐监管制度短板,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区块链如何工作
什么是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结构区块链与银行家,它将公共的交易记录(也称为块)存储在通过点对点节点连接的网络中的多个数据库中区块链与银行家,称为“链”。通常,这种存储被称为“数字分类帐”。
该分类账中的每笔交易都由所有者的数字签名授权,该数字签名对交易进行身份验证并保护其不被篡改。因此,数字分类帐包含的信息是高度安全的。从技术上讲,区块链是一种数字分类账,最近获得区块链与银行家了很多关注和牵引力。但为什么它变得如此受欢迎呢?好吧,让我们深入研究它来理解整个概念。
数据和交易的记录保存是业务的关键部分。通常,这些信息在内部处理或通过第三方(如经纪人,银行家或律师)传递,从而增加了业务的时间,成本或两者兼而有之。幸运的是,区块链避免了这个漫长的过程,并促进了交易的更快移动,从而节省了时间和金钱。
【区块链】什么是区块链(二)
由于目前区块链领域里充斥着大量的资金盘、空气币。 而且,说起区块链,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金融、投资或者投机等话题。 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请各位朋友们擦亮眼睛, 风险自担 。
在这篇著名的论文里,中本聪简明扼要地论述了,怎样实现一个完全的、 不需要通过一个金融机构 的,点对点电子货币系统。
然而,他并没有明说,到底为什么需要这么做。但是一想到那句被他 永远铸造 在第一个比特币区块中的名言:「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 财政大臣处于第二次援助银行的边缘」,我们便忍不住会去顺藤摸瓜地琢磨:
其实,人类现代金融机构,或者换而言之——银行的历史并不算悠久。英文里的银行——Bank这个词,最早就来源于意大利语BanCa,本来意思是交易时所用到的长凳。而近代银行的雏形也正是起源于13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当然,几乎同一年代,在遥远的东方,中国的宋朝,也出现了具有高利贷性质,以及无利息存款业务的钱庄与票号。
本来,金银成为全世界公认的货币,是一个几乎自然而然的过程。还记得马克思也曾经曰过:
但,自从有了银行,银行家们欣喜的发现——自己写的那张银票,几乎可以等同于金银,同样起到了货币的作用。于是,凭借人们对于银行这个金融机构的信任,银行家可以凭空变出钱来。只要大家不在同一时间来把银票换成银子,存了10万两白银的钱庄,完全可以发出11万两银票来,10万给存钱的人,1万自己花!甚至更多!!!
我们可以抽象一下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
虽然,后来 铸币权 被从私人银行收归了各国政府央行。但央行们都是怎么做的呢?且不说当年愚蠢的国民党政府疯狂发行法币自毁经济的愚蠢行为吧( 1937年100法币可买牛两头,1945年可买鱼一条,1948年可买大米两粒,当然1949年就彻底废了 ),我们来看看当今执世界经济牛耳的美国是怎么干的吧:
所以,1933年,一盎司黄金价值20美元;1944年,一盎司黄金锚定35美元,直到1971年8月15日;1973年,一盎司黄金突破100美元;1975年,一盎司黄金150美元左右;2021年,一盎司黄金已经突破了1800美元!从1933年到1944年,美国人民被迫付出10年接近2倍的代价,最终让美元成为了世界货币;然后从1971年到今天,50年,50倍!
现在谁都知道,王二麻子家的米和青菜都是从哪里来的了。但是, 那又怎么样呢 ?毕竟世界离不开金融机构,同样也离不开这家最大、最牛,凑合着不算太离谱的王二麻子来兜底,这米和青菜,要不就由着他吃吧?
但密码学家兼程序员中本聪先生,显然有不同的意见。他在发表《 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货币系统 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这篇论文的P2P Foundation网站注册时,所填写的生日是 1975年4月5日 ,如今许多人都揣测,写这个日子,一定是别有深意!
所以,总之,我们需要记住,中本聪发明比特币的目的,就是要 实现一个完全的、不需要通过一个金融机构的,点对点电子货币系统 。
而这,也正是让如今这风起云涌的整个区块链世界——诞生的原动力。
中本聪先生内心当时究竟是怎么想的,现在我们谁也没法去确切地探究了。但由所他开启的这场「社会学金融实验」,10多年过去,至今仍然进行得如火如荼……
待续
区块链与银行家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区块链与银行业、区块链与银行家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区块链与银行家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