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区块链罗振宇,以及罗振宇的ceo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我是怎么一步一步修改“自我介绍”的
上面这个截图是我现在使用的“自我介绍”区块链罗振宇,已经修改区块链罗振宇了十多次。其中“食品智能快检资源”是前几天才增加的。每一次修改区块链罗振宇,我感觉都是一个进步。幸好,之前没有删除旧的介绍,所以才有了这样一篇关于自我介绍的范例文章。
一年前,因为加入社群进行学习,要做一次这样的自我介绍。我不会写,也可以说是从来没有写过这样的介绍。突然要写给别人看,有些忐忑,有些胆怯。脑子一下冒出来的是“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这些基本性的概念之外,想不起来还要写什么。
社群的同学、战友们陆陆续续地把自己的自我介绍发了出来。都很漂亮。回过头来看自己,感觉自己之前做的事似乎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说的——世上的路算是白走了。
思前恐后的写出下面这个自我介绍。后来在这个基础上修改了多次,所以就把它名为1.0版本。(我使用有道云笔记,所以都记录下来。)
1.0版本
第二天,再次面对战友们优美的个人介绍,真是无地自容。整个介绍如白纸一张,什么也记不住。于是挖空心思,把过去做的事想了一遍,于是凑起了下面的1.1版本。
1.15版本,还是觉得和第一个一样,什么也没有。还是对这个介绍不满意,又做了如下的修改。
这一版之后,就没有再做什么修改了。因为自己也没什么可写的了。就算脸皮再厚,也不可能把不是自己的事,弄成自己的事儿吧。算了饶过自己了。
这时,我已在007不出局写作群里持续写作大约有120天的样子,又通过学习弗兰克写作课程与六子6P的阅读课。受到付费课程的刺激,有了想做社群的想法。与同班的陈凯一商量就搞起了微习惯社群,如今社群已经运行200天了。社群也迭代成为了微习惯2.0。每天60人在用这个工具帮自己建立好习惯。
终于,可以在“自我介绍”里加一个小标签了。
1.2版本,多了个微习惯的小标签。
1.3版本,写了许多无用的东西,想删掉一些东西,结果又加上了些无用的电话和邮箱,还有XXX这样的字样。越来恼火了。
大约在9月份的时候,我报名了李海峰老师的《DISC国际双证班》学习如何提高人的敏感度——知已解彼。面授课程的两天,在一堆大佬牛人前面,感觉到自己的渺小。spenser、彭小六、萧秋水、弗兰克、帮主等等牛人一个班里,让区块链罗振宇你深深的感到《你和牛人距离,差得不只是几排课》。
在深圳学习时,和我同住酒店一间屋的同学,来杭州的阿蔡的自我介绍吸引了,他的自我介绍最前面写着“良好的友谊来自真诚的自我介绍”。这句话,不仅改进了我的自我介绍,同时也刻进了我的思想里。后来,我虽然不再使用这句话,但我依然知道区块链罗振宇:良好的友谊来自真诚的自我介绍。
收获DISC之后,还不敢把DISC讲师写到介绍之中,因为还不敢讲。后面脸皮变厚了,不管会不会,就真的写上了。但为了不让找我做DISC培训时,上台丢脸。还是给自己找许多机会学习DISC讲课。最近一次,讲得要好多了。台下的同学们都听明白了。
1.4版本,双多了一个DISC的标签
1.41版本,还是一如既往地乱,再改。
1.5版本,感觉好些了。
1.51版本,我觉得这样挺好的。
到这里,感觉现在自我介绍的版本已经比较满意了。后来,又做了一次调整,更加有语感些。
1.6版本,现在就这样定下了。
调整了这么多次,前后有一年的时间,才知道原来自我介绍中要做的“真实”有多么不容易。做自我介绍的方法有许多,在微信里就能搜出一大片,推荐大家可以去看看弗兰克老师《 自我介绍,是成年人必须要过的第一关 》这片文章。
罗马非一日建成,那篇你喜欢的自我介绍,就在不远的地方等你,只要你别忘了她。
看着自己的“自我介绍”,忽然明白过来,我的所谓的自我成长,竟然大部分是因为我要去填平,在自我介绍中给自己挖下的坑。记得第一次加入DISC社群时,助教教练问我:“你有什么标签或者特长,我们需要把他放在给你做的电子卡片上,让大家了解你更多。”
当时抓耳挠腮也弄不出来,当时就想,要努力给自己找到标签。
这是弗兰克文章里的一张截图,他说:
自我介绍的核心是自我品牌定位,是把自已当产品来经营,所以, 随着产品定位越来越清晰,需要打磨的地方就越来越多,需要不断地精益求精,才能让自己被人记住,被人喜欢、被人传播。
有了定位,就有了标签,就要有与标签相符的能力。从不敢贴上DISC的标签,到把这个当作自己的核心能力,经过了大半年的时间。在这大半年,我要不断去强化这种能力,遇到机会就给自己打气,对自己说:“你要敢于去说,敢于去讲!”
为了练习敢于讲出来,我加入了宋杰和张胜萍两位战友互怼的“每天演讲十分钟”一起挑战自我,后面发展成为“演讲日更群”。经过两个月的脱稿演讲,基本上做到了“敢讲”。
做到了“敢讲”,结合DISC的课件内容,要讲一堂DISC的认知培训课,便不再有什么大的问题了,后来做了一次企业内部培训演讲,2个多小时的DISC与销售培训,学员们收获不错。
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从乌镇大会回来后,有一件事让他吓出一身冷汗。他说现在有一款游戏,在上线前,就在网上找一线明星的照片,做到游戏广告里,也不告诉该明星。游戏如果因为该明星火了,直接给那个明星一笔不小的报酬。如果没火,马上下架。再换另一个明星。罗振宇敏锐地发现原本商业里熟知的游戏规则变了,有了新的玩法。他不为所知,他所担心跟不上这个时代,他也怕输。
为了让自己配得上这些标签,不能输。这就是“自我介绍”里的倒逼机制。
有句俗语叫: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话是收不回来的, 用一个比较搞的讲区块链的的段子来说,就是“你把你要娶你女朋友的消息告诉你爸你妈,她爸她妈,同事,朋友等等,你想不承认,那就很难了。”
做一个牛逼的自我介绍,给自己挖个巨大的坑。然后,慢慢爬上来,慢慢牛逼起来。这不是一件丢人的事,而是一件最值得投资,也是回报最高的事。
“我辈中人,躬身入局”才是不负这个时代的最佳姿势
一不小心区块链罗振宇,2020年已经过去10天了。跨年的热度归于平静,春节的欢庆正蓄势待发。对每一个人而言,无论2019过得如何,严冬即将结束,熬过去了,就是春天。
就在10天前,上海东方体育中心,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落下帷幕。这是罗胖的第五场跨年演讲,以“基本盘“为主题,4个多小时的演讲,回答了6个重要问题,提出了6个关键词,涉及国家经济、市场、教育、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
对于这场演讲,当然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得。但对我辈区块链人而言,有几点尤其具有启发性。
世界正在变化,其中显著的一点就是我们的社会正在从“电梯模式”切换为“攀岩模式”。所谓电梯,就是指“那些稳定的、确切的通道。过去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只要搭上电梯,就能往上走,而且非常确定。比如读名校,进外企,稳定步入中产。
而现在,中国已经切换到攀岩模式,要不断地寻找抓手。下一步往哪里爬,每一步都在考验我们的创造力和选择能力。
高学历、大公司、直通中产的电梯模式某种意义上已经“失灵”。985毕业,进互联网头部公司,兢兢业业996,最后可能还是落得个患病被暴力裁员的结局。与之相对,攀岩模式下,一些非常规的机会陡然出现,比如区块链,比如挖矿。
挖矿,作为区块链的核心环节,随比特币的崛起而不断兴盛壮大。
挖矿,曾经造就了多少暴富神话,多少人正是靠着这个抓手,成功攀岩登顶”逆天改命“。最为重要的是,它可能比其区块链罗振宇他机会更为公平,不需要你有多高学历,多少资源,只需要你敢选、会选。
塔勒布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想赢,一种想赢得辩论。”
对于区块链,对于加密货币,对于挖矿,有多少赞美,就有数倍于之的诋毁。
有多少人,每日孜孜以求,但听得某位大人物(比如巴菲特)一句不看好加密货币,就奉为圭臬,日日唱衰。
而与此同时,又有多少人,在前一种人热衷怀疑、四处辩论的时候,默默开矿,最后用存款账户上的数字打脸前者。
所以,当你犹豫不决,当你为一时辩论成功而洋洋自得,不如问问自己“你究竟是想赢,还是只想赢得辩论”?
所谓“我辈中人”,兼具着对世界的主场感和建设性——第一,他们不是在解决想象中的问题,而是在回应真实世界的挑战;第二,他们不会置身事外地评论事物,而是会躬身入局,置身其中。
从中本聪通过挖掘分类账产生出比特币网络第一个区块开始,作为区块链从业者的“我辈中人”也在不断回应各种挑战,不断调整、完善区块链技术,不断探索新的应用方向和场景。就说区块链的核心概念”共识机制“,也经历了POW、PoS、dPoS、PBFT等各种创新和探索。
现在,共识机制进化到了POC(容量证明共识机制),基本可算作是POW的升级迭代。业界普遍认为,POC挖矿已兼具POW的安全性和高效率,又完美地避免了POW深为人所诟病的高能耗和垄断化。只要有硬盘容量,就可参与挖矿,成本低,耗电少,对于那些“基本盘”并不够大,尚无资源能力去做大矿主的普通人而言,通过“POC挖矿”方式参与进来,门槛低、风险低、投资回报也更稳健,显然是非常合适的方式。
而在众多的POC挖矿项目中,YAK又是很突出的一个。YAK项目,定位于“基于社交网络的区块链传媒生态系统价值共享平台”。借助区块链技术,YAK项目已上线匿名社交APP YAK,联合CG共同开发的区块链星际对战游戏CryptoGalaxy版本3.0也即将于1月20日上线。同时,集广告投放、广告点播、智能充电及挖矿于一体的YAK智能传媒挖矿一体机也已发售。在挖矿模式上,YAK也有创新,推出了“硬盘挖矿”+"手机APP生态挖矿“双挖模式,配合斗转星移保险机制,力求最大程度保障矿工利益,建设良性生态建设发展。
对比各路质疑者、唱衰者,甚至恶意抹黑者,一步一步踏实前进的“YAK中人”,何尝又不是敢于“躬身入局,直面挑战”的表率!
时代的进步,总在涤荡着世人的观念和思维。过去几十年,谁能想象世上竟然能有开台矿机,不用耗神费力就能实现日夜产币,随时赚钱,获得“睡后收入”这样的好事存在。然而,今天就是有许多人通过这种方式颠覆了旧有的收入模式,获得了财富和人生的自由。
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跟上这个时代,跟上这些人,躬身入局,才是不负这个时代的最佳姿势。
你的长期目标是什么?
我的长期目标是什么?我长期想成为什么样的状态?过去没有具体的概念。
上学的时候,追求的,就是考上好大学,脱离农村,将来有一份好工作,吃香的喝辣的,住高楼、开小车。仅此而已,家长也就这样灌输自己的啊!所以我那时的全部精力和注意力就是好好学习,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状态,认为只要学习好了,达到上面的目标,我就成功了,就高人一等了。
在有了稳定的工作之后,也成为让人羡慕的上班族。过了几年,我失去了目标,因为我能看到我的目标:从工作到退休到死的生活轨迹,这是这份工作都给安排好了的,我无须改变,也改变不了什么。要说有计划外的目标,那也仅是找找第二职业,多赚一点赚钱而已,对自己人生生活轨迹没有什么改变。
然而,我一直愿意看书,也总想改变自己,对自己总是有一些要求的,虽然思路还不清晰,但是不想就这样下去。我还没有完全象周围的人那样,上班后慢慢就停止了成长,我还在寻找,总想找一些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我买过很多书,也看了很多书,知道了一些道理。
自媒体出现之后,又接触了逻辑思维,知道了罗振宇,他的很多新颖观念吸引着我,之后接触得到,学习新知识,给自己打开了一扇窗,又订阅了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认识了更广阔的世界,又知道了007,知道了比特币、区块链,金马,坚石等人,又通过007朋友,听到张胜萍大哥的写作演讲课,进而成为双日更群战友,认识了一批各行各业牛人,在这里践行成长。
这一路走来,让我的视野宽阔了,认知也提升了,两年来,我看到了很多人在自媒体创业,在数字货币投资、在区块链写作、在做个人品牌打造等等,在加速自己的成长,在向着财富自由之路奔去,有的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他们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可以将一份时间卖出很多份,可以更好的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行程,可以打造自己更精彩的生活,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于是,我从原来的体制思维中走了出来,看到了自己真正的目标,也是我长期的目标。我似乎恍然大悟,原来我的目标不是从工作到退休的轨迹模式。
这个新目标如此清晰,让我感到这才是我要追求的长期目标,也是我真正想要的。这个目标就是财富自由+个人成长。这意味着以后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做自己喜观做的事,可以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成长,可以一起去南极,我发现了,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于是我在思考,为了实现这个长期的目标,我需要调整自己了。
我要做什么?我要关注什么?我要思考什么?我必须做出哪些改变?哪些我无须关注?哪些我无须纠结?
追求并实现这个目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没有一个会真正实现的那个结束点。我真的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每天认真去做,去一点点接近。
那么,你呢?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论平台与用户关系
本文由币车HIT(biche.yaofache.com)大V养成计划支持
灰狼出品,必出精品
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对于目前内容平台和平台中各类用户之间也类似于水与舟的关系。
内容平台是 舟 ,给有才的大小V们提供了高谈阔论、各抒己见、对币圈的大小事件评头论足的舞台,给广大的V粉们提供更多了解币圈投资、币种知识、结交知己的平台。广大的用户们是 水 ,大小V们通过发表文章给内容平台注入源源不断的水源,而广大的V迷们通过不断的刷新、暴击、评论热文,给平台带来了点击率和热点,提升平台的价值。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广大用户的支持,那么币户平台就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将很快淹没在区块链高速发展的浪潮中。
因此对于内容平台来说,不管是大小V还是广大的V粉们都是至关重要的。
大V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大V们对于内容平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是平台中 一批能够呼风唤雨的帅才,一批在万军从中取敌将首级如探囊之物的将才 ,而大V们正像历朝的文韬武略们一样,借助于他们的文采和号召力,为内容平台开疆扩土,只要大V出手,不出三分钟便有成百上千的拥迈者们暴击点赞支持,将大V们的文章推到热文最前沿。
一个大V况且如此,如果有一批大V齐心协力,共同出击,那更是可以在平台中呼风唤雨,君不见前几日几位大V共同发起的绞杀机器人的行动,虽然很简单粗暴,但是还是有数以百计的低端机器人中计被捕(这点冲击力足以给机器人造成多大杀伤力),同时也是吸睛无数,为大V们的行动鼓掌喝彩的,为机器人的更新升级出谋划策的成为近几日的主题。
如果内容平台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 特别注重大V们的意见和感受 ,如任由机器人横行、让大V们的付出得不到合理的回报,那么有朝一日,大V们如果集体跳槽,那么有对平台造成的 伤害将可能是一万点+ 。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小V们对于内容平台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不断的有小V从乱军冲中突出重围,不断对大V们形成冲击,把竞争力差的大V们拍死在沙滩上,才能促进平台的水源良性循环,提升平台文章的整体质量。
内容平台需要给小V们提供足够多的机会,为小V们 提供更公平的的晋级环境 。如果难度太低,则会导致大V泛滥,如果难度太高,如同现在的样子,那就会大大降低小V们的创作激情,进而离开平台选择更具吸引力的新兴平台,从而最终导致平台被极少数的大V垄断,大V们缺少竞争,写作滥竽充数,或文章的内容千遍一律导致视觉疲劳,无人再关注文章的内容,最终逐步失去竞争力。
V 粉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逻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所说: 未来的品牌没有粉丝迟早会死 。广大的V粉们对内容平台重要性可想而知,这些用户才是平台最大的客户群,如果没有广大粉丝们的支持,那么再美味的佳肴、再精彩的文章都变将变得索然无味,变成无人顾问津的垃圾。如果平台不能吸引足够多的用户,并能持续的吸引他们,那么平台就会不会有太高的价值,相应平台的代币也不会有价值。
以币乎平台为例,想想看总共1000亿的KEY,如果一个币1毛钱,价值将达100亿,100亿是什么概念,一个中型的A股上市公司的市值也就如此,恒生电子被马爸爸收购之前也就三十亿左右的市值,而恒生电子当时已经是杭州软件行业的龙头,垄断了国内大部分证券行业的交易平台,而就光凭目前内容平台这点内容是远远达不到这个价值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内容平台在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的优化 提升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给各级用户 提供相对公平的环境 , 注重用户体验 ,深入 挖掘他们的潜能 ,才有可能在如此激烈的区块链舞台持续前行,立于不败之地。
认知|对未来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一)
现在的信息是越来越方便获得,而又感觉好像什么也没得到。
现在的社交越来越方便,但内心却越来越孤独。
现在时间还是那么长,却总不经意间匆匆过去。
因为信息的连接效应,你知道了哪些公司又敲钟上市了,你知道了哪个明星红了、绿了,你知道了世界各地的名人名事的故事,你也知道了国际上各个国家的大事小事、风土人情。在这样的信息时代,你可以知道任何你想要了解的过去和现在的事情。
信息如此之多,世界如此之大。每天有人一夜暴富,每天有无数新兴“物种”出现,而你自己生命只有那么有限,你的时间只有那么多,你看上去也没有那么出类拔萃。时代的进步从未停止,那些老去的和正在成长的精彩总在风口。
你开始焦虑,
你开始担忧,
你开始迷茫,
你开始怀疑。
“我还有机会吗”?
“我应该怎么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的未来在哪里”?
这从来都不是你个人的问题,而是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思考的问题,不管是草原奔跑的远古人,还是农耕文明下的士农工商,或者是科学技术爆炸式涌现的近现代。
你的困惑,从来都是人类的共识。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时代赋予的使命,时代给你的让你拥有属于时代的大部分资源,当然也会限制你的个人的全部。而时代在不停翻转前进,那些不可撼动的,因为变化总会重新洗牌,机会也就总是在这不经意间涌现。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从来都不缺乏机会,缺的是你感知世界的敏感性。
—1—
2018跨年演讲上,罗振宇分享了“小趋势”的概念,他说:“小趋势是影响趋势的趋势,是带来变化的变化”。
其实,个人并不太同意他对于趋势大小的说明,但其中他谈到的“美团和南城香”的故事更加给我很大的触动。
这也正印证了当下人的焦虑,以及我们说的“你从来不会缺少机会”。
我们都知道王兴的美团,从市值40亿到400亿的10倍速增长,却不知道南城香,作为美团上的小小烧烤店光外卖2.5万单,一年流水近6个亿,同样也是10倍的增长。
查理芒格说:“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么有所作为的”。
同样,运用到这个例子来说,宏观的世界,或者大趋势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延伸,这也是被我们每个人所共同认识到的趋势。
就像说“知道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其实,用趋势的说法,也可以说是:“明明知道了趋势是什么,却依然不知道应该做什么”,这是趋势中每个人的悲哀,茶余饭后都在侃侃而谈未来大势,却仍然是无法做出任何改变。
“宏观好坏就像全球平均气温,你要是关心人类的命运,平均气温有价值。但是你今天要出门办个事,他真的没啥用“。
宏观是抽象的和虚拟的,不是每个独立的个体所能够感受到的尺度,这需要汇聚更大的群体,集合更多的智慧才能够感知到丁点。
这就像我们当下大谈“比特币”、“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VR/AR”、“自动驾驶”,等等。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但是真要是问具体“能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这还真的没几个人能回答的上。
我们实际是活在宏观的微观世界中,我们个体能够感知到的只是“微信是一款可以发消息,可以语音和视屏的应用”这个微观事实,而很少知道背后是移动互联网的基础。
我们能够感知到“淘宝是一个可以几乎买到,任何实际生活中商品的电商平台”的微观认识,缺很少知道这是基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底层系统。
宏观不是哪家公司,或者哪个时代的弄潮儿,它不属于任何人,也不是任何明确的东西,它是一个抽象的存在,或者说仅仅是一个概念,而因为所有微观的现实,积累起来才让我们认识它的样子。
因此,在这样的认识下,相比关注宏观的“它是什么”?对于个人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微观的“和我有什么关系”。
你需要这样的好奇心、感知力和敏感性,这样才能仅仅地把握住现实中的现在。
—2—
“不抽象,我们就无法深入思考;
不还原,我们就看不到本来面目“。
这是润米咨询刘润老师,对于商业世界的洞见。
抽象相当于一张尘封的老照片,而还原就是讲述出老张片背后的那些故事。
这点给我的认知就是“我们永远无法知道所有的全部”。
在工作中,最常使用的就是目标管理的方法,或者企业会用各种不同的计划、目标、战略等进行项目、事务管理。
在感情中,我们也总是喜欢用各种词汇,像“善良、大方、聪明、自律”等来期待对方。
而对抽象和还原解释最好的是道家的智慧,“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最终万物归于一。还原就是不断拆解的过程,那么抽象就是重新汇总的结果。
包括对于前面说的“小趋势”的概念也是如此,大的宏观的是抽象的、虚拟的,而通过不断地还原,我们会实实在在感知到它与身边的息息相关,最终这些我们每个人都认识的,都在接触的,才使得原来的抽象得以验证。
历来大家都在寻求能够适应整个世界、不变的真理,最终都归于抽象。就像宋时理学推行“格物致知”,也就是从万物中推演出事物的道理,这是一个对于现实的抽象过程,但是我们后来知道这并不彻底,最终会陷入没有答案的争执。因此,初时的王阳明也学习此道,但终不得法,由此龙场悟道心学诞生,“万物之理皆出吾心”,这真可以说是理学的再次抽象化的升级版。
而回到我们现实,我们说了:“我们面对的世界是宏观的、抽象的,跟我们相关的是微观的、具体的”。
因此,很多意识和理念也都是以隐秘的方式存在,我们都需要能够识别、解码、翻译的过程。
就像你说:“我要保持健康”。
你会发现,你根本对于这个玩意没有任何办法,因为你本身就在用抽象的概念,这也是为何很多说要保持健康的人无法行动的原因。因为,抽象本身没有答案,那么也就无法形成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所以,正确的方式需要解码,比如“你准备做什么运动或者饮食”?
进一步“你准备跑步还是跳绳,你要吃蔬菜还是蛋类”?
再一步“你准备跑多久?持续多长时间?怎样配速“?
还不够,“你的时间安排是怎样的”?
还有,“现在开始吗”?
抽象是世界包裹的存在,而我们都要有还原的能力,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因此,我们需要抽象,但还原、具体和我们的生活更加相关,而最好的还原就是把握当下。
-ing
区块链罗振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罗振宇的ceo、区块链罗振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区块链罗振宇
评论列表